• 跨文化对话:, 东亚艺术走向西方的旅程

    跨文化对话:

    东亚艺术走向西方的旅程

    FQM很荣幸地宣布将于夏季推出联合群展项目之《跨文化对话:东亚艺术走向西方的旅程》本展以亚洲经典传统为主线,探讨其在传播至西方艺术领域过程中所经历的艺术变迁,特别关注传统水墨艺术与美国现代艺术之间的视觉语言和概念层面的交流和互动。展览聚焦于中国艺术,跨越自17世纪初至当代,突出呈现了传统水墨艺术家的早期现代性和抽象表达,以及在20世纪初期移居西方的华人艺术家对文人画传统的重新解读,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态度以及对抽象性的理解等方面。

     

    展期为2024年7月11日至10月19日,分两期展出,共展出逾15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第一期于7月11日开幕,并在7月18日下午5点至8点举行开幕酒会;第二期展览于8月13日开始。同时,位于纽约切尔西区(Chelsea District)的Hollis Taggart画廊将与我们同时举行联合展览《亚裔美国人的抽象艺术:从历史到当代》

  •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诸大师,从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到齐白石(1864-1957)、张大千(1899-1983),再到丁衍庸(1902-1978)和王季迁(1907-2003)等极具抽象性的先锋创作带领着大家进入到当代亚裔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的重新演绎,揭示了历史的发展如何塑造了他们不断流变的艺术语言以及当下人们对亚洲艺术的理解。这些当代艺术家通过多样化和创新性的作品架起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为观众提供了对身份认同、文化交流和东西方之间持续对话的思考。 本次展览起源于1997年由罗格斯大学Zimmerli艺术博物馆组织的一个巡回展览,名为《亚洲传统与现代表现:亚裔美籍艺术家与抽象画1945-1970》,展示了亚裔艺术家在美国20世纪中期抽象艺术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的成就。该展览揭示了亚裔美国艺术家如何运用东亚哲学及艺术技法,创造性地融合东西方艺术。他们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文化背景中汲取独特的艺术传统,发现了预示西方抽象模式的思想和技巧,并在抽象表现主义时代将其应用于创作中。事实上,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代表了早期亚洲和现代西方艺术观念与抽象的真正融合,以及对亚洲和西方美学的深刻理解。 直至2024年,经过全球性瘟疫以及美国本土的少数族裔社会运动的推动,社会对亚裔历史和文化贡献的重新审视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亚洲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也愈发凸显,全球公民对亚洲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度也在逐渐上升。重新理解亚洲,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FQM与Hollis Taggart画廊联袂,推出联合群展《跨文化对话:东亚艺术走向西方的旅程》和《亚裔美国人的抽象艺术:从历史到当代》,以此回顾并拓展1997年的历史性展览《亚洲传统与现代表现:亚裔美籍艺术家与抽象画1945-1970》。两画廊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Hollis Taggart 画廊将带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包括弗朗兹·克莱恩 (Franz Kline), 山姆·弗朗西斯 (Sam Francis), 达斯蒂·邦吉 (Dusti Bongé), 马克·托比 (Mark Tobey) 与 罗伯特·马瑟韦尔...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诸大师,从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到齐白石(1864-1957)、张大千(1899-1983),再到丁衍庸(1902-1978)和王季迁(1907-2003)等极具抽象性的先锋创作带领着大家进入到当代亚裔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的重新演绎,揭示了历史的发展如何塑造了他们不断流变的艺术语言以及当下人们对亚洲艺术的理解。这些当代艺术家通过多样化和创新性的作品架起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为观众提供了对身份认同、文化交流和东西方之间持续对话的思考。

     

    本次展览起源于1997年由罗格斯大学Zimmerli艺术博物馆组织的一个巡回展览,名为《亚洲传统与现代表现:亚裔美籍艺术家与抽象画1945-1970》,展示了亚裔艺术家在美国20世纪中期抽象艺术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的成就。该展览揭示了亚裔美国艺术家如何运用东亚哲学及艺术技法,创造性地融合东西方艺术。他们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文化背景中汲取独特的艺术传统,发现了预示西方抽象模式的思想和技巧,并在抽象表现主义时代将其应用于创作中。事实上,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代表了早期亚洲和现代西方艺术观念与抽象的真正融合,以及对亚洲和西方美学的深刻理解。

     

    直至2024年,经过全球性瘟疫以及美国本土的少数族裔社会运动的推动,社会对亚裔历史和文化贡献的重新审视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亚洲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也愈发凸显,全球公民对亚洲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度也在逐渐上升。重新理解亚洲,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FQMHollis Taggart画廊联袂,推出联合群展《跨文化对话:东亚艺术走向西方的旅程》《亚裔美国人的抽象艺术:从历史到当代》,以此回顾并拓展1997年的历史性展览《亚洲传统与现代表现:亚裔美籍艺术家与抽象画1945-1970》。两画廊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Hollis Taggart 画廊将带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包括弗朗兹·克莱恩 (Franz Kline), 山姆·弗朗西斯 (Sam Francis), 达斯蒂·邦吉 (Dusti Bongé), 马克·托比 (Mark Tobey) 与 罗伯特·马瑟韦尔 (Robert Motherwell)等,与FQM展出的中国古代近现代巨匠写意作品相得益彰。在当代部分双方也交换了5位画廊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对话,提供了东西方艺术家对“抽象性”理解和而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亚洲经典传统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变迁,以及这些历史如何深刻影响了当代亚洲艺术的发展。

  • THE ABSTRACT NATURE AND MODERNITY OF CLASSICAL EAST ASIAN ART

    我们将首先追溯古代东亚艺术中抽象性质及其现代性特征,着重展示根植于文人画传统的创作。文人画是中国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由历代文人士大夫通过人文思辨发展而来。南朝宗炳(375-443)和王微(414-453)的著作奠定了文人画的基础,认为山水画应抒发情感,而非仅仅描摹自然。谢赫(5世纪)提出的“六法”进一步确立了文人画的核心价值原则。北宋文人苏轼(1037-1101)通过欣赏王维(692-761)的作品,强调了诗画结合的理念,文人画逐渐融入诗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元朝赵孟頫(1254-1322)提出“书画同源”,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提升了绘画的抽象表现力。明朝董其昌(1555-1636)吸收禅宗理念,提出“南北宗”论,进一步影响了东亚艺术史。

  •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从明朝中晚期开始,西方绘画逐渐传入中国。尽管董其昌及其同时代的文人对西方写实绘画不太感兴趣,但以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和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 1702-1768)为代表的西方画家对清朝宫廷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的国力衰弱使许多文人开始怀疑传统审美标准,转而向西方写实靠拢。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写实主义逐渐式微。在抽象主义的风潮下,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结合反而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是以此次展览以明末著名僧人画家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作为开端。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从明朝中晚期开始,西方绘画逐渐传入中国。尽管董其昌及其同时代的文人对西方写实绘画不太感兴趣,但以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和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 1702-1768)为代表的西方画家对清朝宫廷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的国力衰弱使许多文人开始怀疑传统审美标准,转而向西方写实靠拢。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写实主义逐渐式微。在抽象主义的风潮下,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结合反而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是以此次展览以明末著名僧人画家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作为开端。

  • 八大山人 (1626-1705) 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具表现主义风格的画家之一。 他是明朝宗室,但是随着明朝的覆灭他不得不出家为僧。其一生在思想上充满了种种斗争,如明朝末年社会变迁和为僧生活的反思和迷茫,为僧时对曹洞、临济两宗禅理的理解与困惑,以及是否还俗的思想斗争等。 这些思想上的挣扎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给世人留下很多未解之谜,也给了后世之人在艺术创作上带来了诸多启发。此件作品描绘了一对鸳鸯相依偎于石头之上,露出八大山人经典的上看白眼,望着左上方石头后面伸出的荷叶及荷花。 画面右上角题了一首唐朝诗人王昌龄(698-755)的《朝来曲》七绝「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巧妙的与画面中鸳鸯所蕴含的深意相呼应,似乎也反映了八大山人自己当时的一些愁思。

    《鸳荷待画眉》,八大山人

    水墨纸本立轴,165.7 x 74.3 cm

    八大山人 (1626-1705) 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具表现主义风格的画家之一。

     

    他是明朝宗室,但是随着明朝的覆灭他不得不出家为僧。其一生在思想上充满了种种斗争,如明朝末年社会变迁和为僧生活的反思和迷茫,为僧时对曹洞、临济两宗禅理的理解与困惑,以及是否还俗的思想斗争等。

    这些思想上的挣扎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给世人留下很多未解之谜,也给了后世之人在艺术创作上带来了诸多启发。此件作品描绘了一对鸳鸯相依偎于石头之上,露出八大山人经典的上看白眼,望着左上方石头后面伸出的荷叶及荷花。

     

    画面右上角题了一首唐朝诗人王昌龄(698-755)的《朝来曲》七绝「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巧妙的与画面中鸳鸯所蕴含的深意相呼应,似乎也反映了八大山人自己当时的一些愁思。

  • 传统东亚艺术中的许多艺术技法预示了现代抽象艺术模式,例如与抽象表现主义相关的迅猛的笔画以及颜料的倾倒、流动和飞溅。然而,除了纯粹的技术和材料考量之外,传统东亚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可以被视为对西方现代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智识概念的先驱。毫无疑问,大量对艺术创作来源的哲学思考支持了东亚艺术,强调艺术的目的和内容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视觉。然而,西方观众通常更熟悉另一个相关理论的传播者,并将非视觉基础且与艺术家物理干预分离的激进艺术思想归功于他。1914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开始创作“现成品”,即他选择并有时稍作修改的制造品。杜尚认为,普通物品可以“通过艺术家的简单选择而获得作为艺术品的尊严”。他可以为这些物品命名并签名,并宣布它们为艺术。通过这样做,杜尚声称他正在超越单纯的“视网膜艺术”,即仅为取悦眼睛而创作的作品,转而创作“为心灵服务”的作品。在杜尚选择用于这种美学转化的物品中,有一个衣架、一把雪铲、一只安装在凳子上的自行车轮(称为“辅助现成品”),以及最臭名昭著的一个瓷尿斗(题为《泉》,签名为“R. Mutt”),并于1917年提交给一个展览。这一事件确立了杜尚作为达达主义艺术运动领袖的地位,该运动质疑艺术是什么以及应如何创作。在现代西方艺术中,这种开放式风格最终允许各种新颖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发展,包括拼贴、发现物品和概念艺术。

    文人石,清代 (1644 - 1911),白色太湖石,木质底座

    传统东亚艺术中的许多艺术技法预示了现代抽象艺术模式,例如与抽象表现主义相关的迅猛的笔画以及颜料的倾倒、流动和飞溅。然而,除了纯粹的技术和材料考量之外,传统东亚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可以被视为对西方现代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智识概念的先驱。毫无疑问,大量对艺术创作来源的哲学思考支持了东亚艺术,强调艺术的目的和内容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视觉。然而,西方观众通常更熟悉另一个相关理论的传播者,并将非视觉基础且与艺术家物理干预分离的激进艺术思想归功于他。1914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开始创作“现成品”,即他选择并有时稍作修改的制造品。杜尚认为,普通物品可以“通过艺术家的简单选择而获得作为艺术品的尊严”。他可以为这些物品命名并签名,并宣布它们为艺术。通过这样做,杜尚声称他正在超越单纯的“视网膜艺术”,即仅为取悦眼睛而创作的作品,转而创作“为心灵服务”的作品。在杜尚选择用于这种美学转化的物品中,有一个衣架、一把雪铲、一只安装在凳子上的自行车轮(称为“辅助现成品”),以及最臭名昭著的一个瓷尿斗(题为《泉》,签名为“R. Mutt”),并于1917年提交给一个展览。这一事件确立了杜尚作为达达主义艺术运动领袖的地位,该运动质疑艺术是什么以及应如何创作。在现代西方艺术中,这种开放式风格最终允许各种新颖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发展,包括拼贴、发现物品和概念艺术。

  • 尽管杜尚的努力看起来是开创性的和现代的,但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实践为现成品背后的基本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先例:一个未经改动的原始状态的物体可以被个人选择并作为艺术呈现。这就是文人石,其实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鉴于自然是东亚艺术的根本来源,不难理解从事美学追求的人们可能会欣赏偶然发现的石头和岩石的有趣形状和表面。然而,文人石被特别视为艺术品,并有一套美学评估标准。实际上,到公元十世纪,已经有被知识渊博的个人——也就是所谓的赏石家——收集的最重要文人石的收藏目录。这些未经过其他处理的文人石被安置在专门雕刻的底座上——就像西方雕塑放在底座上一样——旨在突出每块石头的可赞美特征。到唐代(618-907),已经确定了评判文人石的四个主要美学标准——瘦、透、漏和皱。与杜尚的物品一样,这些石头被赋予了艺术品的地位,而且并不像达达主义那样带有某种戏谑的方式。然而,尽管杜尚的现成品和中国的文人石都是发现物,但杜尚选择的是制造过程中的产品,即明显人工制品;而文人石则完全不同,它是完全自然的。对它的欣赏反映了自然在东方艺术创作观念中的深刻核心地位。在这里,东方的眼睛和心灵只是屈服于自然的表现力以及它创造远超人类技能或想象的形式的能力。

  • 这个展览中关于文人石的标签描述了“现成物”作为艺术的这一西方概念是如何体现在传统的东亚实践中。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种中国视觉创作是通过切割石头制作平面板,切割过的平面呈现出与树木、山脉和雾气相似的图案,其逼真程度令人惊叹。这些石头的表面经过抛光,展现出柔和的黑灰色的自然浸染,几乎复制了中国水墨画轻盈流畅的触感。但是,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转折。与文人石不同,这些自然图像通常不被视为精美艺术品,而是被视为装饰物件。西方思维或许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这些平面板,不像文人石那样是以其原始自然状态被人欣赏,而是通过类似切割和抛光的技术被人为干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人造的(就像杜尚对其现成物的选择),因此传递出的自然本质较少。此外,平面板上的景观显然是人为施加的视觉效果(用杜尚的话来说,只是为了让视觉愉悦)。正如前面提到的,模仿自然并不是中国艺术的目的。这很矛盾,但也许也正反映了东亚美学哲学的微妙之处。

    这个展览中关于文人石的标签描述了“现成物”作为艺术的这一西方概念是如何体现在传统的东亚实践中。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种中国视觉创作是通过切割石头制作平面板,切割过的平面呈现出与树木、山脉和雾气相似的图案,其逼真程度令人惊叹。这些石头的表面经过抛光,展现出柔和的黑灰色的自然浸染,几乎复制了中国水墨画轻盈流畅的触感。但是,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转折。与文人石不同,这些自然图像通常不被视为精美艺术品,而是被视为装饰物件。西方思维或许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这些平面板,不像文人石那样是以其原始自然状态被人欣赏,而是通过类似切割和抛光的技术被人为干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人造的(就像杜尚对其现成物的选择),因此传递出的自然本质较少。此外,平面板上的景观显然是人为施加的视觉效果(用杜尚的话来说,只是为了让视觉愉悦)。正如前面提到的,模仿自然并不是中国艺术的目的。这很矛盾,但也许也正反映了东亚美学哲学的微妙之处。

     
  •  

    大理石山水掛屏
    清代 (1644-1911)
    木嵌大理石,黄铜配件
  •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WEST ART EXCHANGE

    展览接着过渡到20世纪初期,此时的艺术创作不仅直面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复杂变局,也是后来艺术语言发展的重要铺垫。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呈现中西艺术交流的多种面向,展示中国艺术家在向西方寻求艺术突破的同时,西方艺术家也在探索亚洲传统艺术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如张大千(1899-1983)、王季迁(1907-2003)和王方宇(1913-1997)在这一时期对中国书画艺术在北美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作为移民艺术家,结合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同时,中国本土艺术家齐白石(1864-1957)的水墨作品也将在此展出。对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野口勇(1904-1988)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曾在1930年代旅居中国向齐白石学习水墨艺术,这段历史也体现了中西艺术交流对后来的亚裔美国艺术的深远影响。

  • 齐白石(1864-1957)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将中国文人画的主题进一步拓展,包含了很多前人未曾入画的主题,并广泛使用双关含义,不仅让其作品的含义更加一目了然,也更使得中国书画更加贴近日常生活。野口勇在北京跟随齐白石学画的经历,更是让齐白石的作品及绘画方式远传美国。本幅《立高声远》是齐白石送给治园将军王缵绪(1886-1960)以松鹰为主题的巨制。其爽快雄健的树干与根根分明的松针无不透露出齐白石在用笔上的追求,老鹰的身姿与猛禽利爪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齐白石一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整体透露出浓厚的东方表现主义特色。

    齐白石 (1864-1957), 《立高声远》

    水墨纸本,立轴 

    70 1/2 x 19 in; 179.1 x 48.3 cm.

    齐白石(1864-1957)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将中国文人画的主题进一步拓展,包含了很多前人未曾入画的主题,并广泛使用双关含义,不仅让其作品的含义更加一目了然,也更使得中国书画更加贴近日常生活。野口勇在北京跟随齐白石学画的经历,更是让齐白石的作品及绘画方式远传美国。本幅《立高声远》是齐白石送给治园将军王缵绪(1886-1960)以松鹰为主题的巨制。其爽快雄健的树干与根根分明的松针无不透露出齐白石在用笔上的追求,老鹰的身姿与猛禽利爪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齐白石一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整体透露出浓厚的东方表现主义特色。

  • 王方宇的书法基于传统技艺,同时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以他“五条自然原则”(协调、变化、平衡、力量和运动)为基础,并从他对十七世纪画家八大山人作品的收藏和研究中汲取灵感,王方宇在他的书法中释放了一种内在的创造动能。 他的书法中使用汉字象形的特征非常显著;在这幅“鹰”字书法作品中,形态类似于一只挺立的鹰,羽毛如瀑布般垂落。这种形象可以与齐白石的鹰进行比较,两者并列展示。王方宇将鹰的能量融入他书法的笔墨之中,突显了汉字固有的图片化的特性。 他的作品体现了“书画同源”的理念。在他的笔墨中,有回旋和顿挫;他用绘画的笔触技法来表达书法,打破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但这并不是刻意改变字形以写出类似鹰的形象,而是在于情感的表达以及内在文人精神的体现。

    王方宇,《鹰》

    水墨纸本,立轴

    52 x 31 3/4 in; 132.1 x 80.6 cm

    王方宇的书法基于传统技艺,同时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以他“五条自然原则”(协调、变化、平衡、力量和运动)为基础,并从他对十七世纪画家八大山人作品的收藏和研究中汲取灵感,王方宇在他的书法中释放了一种内在的创造动能。

     

    他的书法中使用汉字象形的特征非常显著;在这幅“鹰”字书法作品中,形态类似于一只挺立的鹰,羽毛如瀑布般垂落。这种形象可以与齐白石的鹰进行比较,两者并列展示。王方宇将鹰的能量融入他书法的笔墨之中,突显了汉字固有的图片化的特性。

     

    他的作品体现了“书画同源”的理念。在他的笔墨中,有回旋和顿挫;他用绘画的笔触技法来表达书法,打破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但这并不是刻意改变字形以写出类似鹰的形象,而是在于情感的表达以及内在文人精神的体现。

     

  • 张大千(1899-1983)在荷花题材的创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张大千的荷花画作融会贯通了古今画家的技法,并且结合了他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他旅居日本时经常特地等待并欣赏日出且荷花生满露水的时刻。其荷花画作既有磅礡大气的巨幅作品,也有精致细腻的手卷,充分展示了他对荷花的深厚情感和高超技艺。张大千的荷花画作品以其雄浑气势和细腻情感见长。他善于运用浓淡相宜的墨色和流畅自如的笔法,描绘出荷花的不同姿态和生命力。张大千的荷花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融入了画家个人的哲思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韵味。画上题诗自作诗一首「朱阑过雨黄月生,绡衣初试五铢轻。稍怜翠珮红妆句,不称江妃出浴情。」

    张大千 (1899-1983), 《出浴荷光》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54 7/8 x 26 in; 139.4 x 66 cm

    张大千(1899-1983)在荷花题材的创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张大千的荷花画作融会贯通了古今画家的技法,并且结合了他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他旅居日本时经常特地等待并欣赏日出且荷花生满露水的时刻。其荷花画作既有磅礡大气的巨幅作品,也有精致细腻的手卷,充分展示了他对荷花的深厚情感和高超技艺。张大千的荷花画作品以其雄浑气势和细腻情感见长。他善于运用浓淡相宜的墨色和流畅自如的笔法,描绘出荷花的不同姿态和生命力。张大千的荷花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融入了画家个人的哲思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韵味。画上题诗自作诗一首「朱阑过雨黄月生,绡衣初试五铢轻。稍怜翠珮红妆句,不称江妃出浴情。」

  • 王季迁(C. C. Wang,1907-2003)是一位中国书法家、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书画交易商,其长达50余年的职业生涯备受国际尊崇。他以专业的鉴赏能力为西方研究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王季迁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记录了一位传统文人艺术家走向成熟的过程,1949年移居美国后,他在纽约生活和工作了半个世纪,其创作风格深受影响。王氏与20世纪重要的艺术运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包括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涂鸦和街头艺术等。 以标志性的纹理山水画著称,这幅宏伟的荷花画在他的毕生作品中非常珍贵。这幅画创作于1960年代,作品展示了大胆的笔触和层层叠叠晕染的荷叶。它展现了艺术家写意技法(一种强调自由手法和表现性笔触的传统中国绘画风格)的动势,捕捉了大自然的精髓。这件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对各种水墨画风格的熟练掌控和精湛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王季迁还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深入探讨西方艺术和抽象艺术。他在逐渐形成对西方艺术的理解的同时,仍然坚持对传统笔法的探索。
    王季迁,《重阳荷韻》, 1966
    水墨纸本,立轴
    37 x 70 1/2 in; 94 x 179.1 cm

    王季迁(C. C. Wang,1907-2003)是一位中国书法家、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书画交易商,其长达50余年的职业生涯备受国际尊崇。他以专业的鉴赏能力为西方研究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王季迁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记录了一位传统文人艺术家走向成熟的过程,1949年移居美国后,他在纽约生活和工作了半个世纪,其创作风格深受影响。王氏与20世纪重要的艺术运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包括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涂鸦和街头艺术等。

     

    以标志性的纹理山水画著称,这幅宏伟的荷花画在他的毕生作品中非常珍贵。这幅画创作于1960年代,作品展示了大胆的笔触和层层叠叠晕染的荷叶。它展现了艺术家写意技法(一种强调自由手法和表现性笔触的传统中国绘画风格)的动势,捕捉了大自然的精髓。这件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对各种水墨画风格的熟练掌控和精湛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王季迁还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深入探讨西方艺术和抽象艺术。他在逐渐形成对西方艺术的理解的同时,仍然坚持对传统笔法的探索。

  •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在当代部分,我们延续上世纪的全球化历程,探讨东西方艺术家对亚洲传统的再现、理解和演变。展示亚洲移民艺术家以亚洲传统为根基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如庄喆( 生于 1934 )、花房寿夫(生于1937)、冯明秋(生于1951)、沈忱(生于1955)、王满晟(生于1962)、李钟顺(生于1962)和崔斐(生于1970)等,他们的作品跨界于水墨、丙烯、装置和油彩。同时,也展示了美国本土不同背景艺术家如Sal Sirugo(生于1920)、Arnold Chang(张洪,生于1954)、Michael Cherney(秋麦,生于1969)和 Brandon Sadler(生于1986)因热爱亚洲传统艺术而融入其发展历程的例子。这两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在全球背景下的亚洲艺术发展的两种面向,一东一西,呈现了中西方艺术表达的交流走向兼容的历程。

  • 花房寿夫的该系列作品代表着艺术家早期极简主义时期深刻的演变,表现了一种基于生态平衡哲学的神秘视觉语言。通过使用艺术家自己调配的银色或金色铝漆,时间、物质性和过程等概念得到了突出体现。花房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宇宙记忆”(Uchuiden),即所有人类相互连接的共同潜在记忆。这一概念构成了他《宇宙遗传记忆》(Uchuiden Kioku)系列的精神基础。花房用以下这句话表达了这一概念:“作品不是我完成的,是自然完成的”,强调了他与自然的合作关系。在方法论层面,花房借用自然的力量来表达他对物质性的独特理解。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水性和油性铝漆被刷在画布上,并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分层。颜料缓缓流动汇聚,干燥后在画布上留下气泡和褶皱的痕迹。这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可能性,连接了可见与不可见、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并通过时间和物质性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他对万物互联的信念。

    花房寿夫的该系列作品代表着艺术家早期极简主义时期深刻的演变,表现了一种基于生态平衡哲学的神秘视觉语言。通过使用艺术家自己调配的银色或金色铝漆,时间、物质性和过程等概念得到了突出体现。花房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宇宙记忆”(Uchuiden),即所有人类相互连接的共同潜在记忆。这一概念构成了他《宇宙遗传记忆》(Uchuiden Kioku)系列的精神基础。花房用以下这句话表达了这一概念:“作品不是我完成的,是自然完成的”,强调了他与自然的合作关系。在方法论层面,花房借用自然的力量来表达他对物质性的独特理解。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水性和油性铝漆被刷在画布上,并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分层。颜料缓缓流动汇聚,干燥后在画布上留下气泡和褶皱的痕迹。这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可能性,连接了可见与不可见、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并通过时间和物质性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他对万物互联的信念。

  • 这件充满力量的作品来自艺术家Brandon Sadler从2010年开始的书法实践。在此过程中,他不断发展英文字母的书法转化,并尝试用单个字符来表示整个英文单词。艺术家通过应用中国书法的原则,使用笔画形状、笔画顺序和流动性,将英文单词“time”的四个字母排列在一个方形格式内——汉字书写系统的设计参数——从而创造出单词字符。这些草书和粗体的笔画突破了方形框架的界限,就如他在其中质疑和探索种族认知及其可能产生的局限性。艺术家表示,他的作品是“一种不依赖于美国视角的黑人的表达;它承载着祈祷和祖先的基础,同时在现代世界中寻找超越。”
    Brandon Sadler, Time, 2022, Enamel on Cotton-paper
    48 1/2 x 44 in; 123.2 x 111.8 cm

    这件充满力量的作品来自艺术家Brandon Sadler从2010年开始的书法实践。在此过程中,他不断发展英文字母的书法转化,并尝试用单个字符来表示整个英文单词。艺术家通过应用中国书法的原则,使用笔画形状、笔画顺序和流动性,将英文单词“time”的四个字母排列在一个方形格式内——汉字书写系统的设计参数——从而创造出单词字符。这些草书和粗体的笔画突破了方形框架的界限,就如他在其中质疑和探索种族认知及其可能产生的局限性。艺术家表示,他的作品是“一种不依赖于美国视角的黑人的表达;它承载着祈祷和祖先的基础,同时在现代世界中寻找超越。”

  • 荷花是东亚水墨画中的经典主题,也是佛教传统中象征纯洁、重生和佛陀的仪式性符号。这件作品在东亚艺术永恒的竖幅构图中重新诠释荷花的图像,展示了艺术家对传统媒介宣纸墨的探索。盛开的荷花和摇曳的叶子之间的动态关系让作品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生机。

    Brandon Sadler,

    Into the Sun, 2022. Ink on Xuan paper

    28 1/2 x 56 1/2 in, 72.4 x 143.5 cm

    荷花是东亚水墨画中的经典主题,也是佛教传统中象征纯洁、重生和佛陀的仪式性符号。这件作品在东亚艺术永恒的竖幅构图中重新诠释荷花的图像,展示了艺术家对传统媒介宣纸墨的探索。盛开的荷花和摇曳的叶子之间的动态关系让作品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生机。

  • “我的项目灵感来自甲虫在树干上雕刻的错综复杂的路径。”——崔斐,2024年

    崔斐是一位旅居纽约的华裔美国艺术家。这件作品代表了艺术家对自然界中无意义书写(看起来像书写的线条和符号,但没有实际意义)的探索。她使用铅、木工技巧和捡来的材料创作了这件雕塑。在大自然中收集植物材料时,她发现甲虫在树干上留下的痕迹与中国书法非常相似。之后,她将一张金属片放在木头上,轻轻锤打,拓印出树干的轮廓和纹理。

     

    艺术家将“书写”追溯到其在自然界中的起源,强调自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将自然木材转化为无生命的灰色铅块,也象征着我们对自然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件作品通过视觉冲击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醒人们需要迫切改变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 崔斐,《Vermicular Calligraphy III》,2022-2024,
    铅和木材 19 x 9 x 2 3/4 in. 48.3 x 22.9 x 7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