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rtual Tour | Transcultural Dialogues: The Journey of East Asian Art to the West
By Jeffrey Wechsler Jeffrey Wechsler是FQM艺术空间当前展览《跨文化对话:东亚艺术走向西方的旅程》 的客座策展人。他专注于20世纪美国艺术中较少被关注的领域,向公众揭示了那些值得关注但曾被低估的艺术家和风格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在这段视频中,策展人分享了对FQM展览的见解,讨论了抽象表现主义与东亚艺术之间的联系。为延续1997年的展览《亚洲传统,现代表达:1945至1970年亚裔美国艺术家与抽象艺术》,同期展览于Hollis Taggart展出了亚裔美国艺术家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收到东亚艺术的启发而创作的作品,而FQM展览则展出了作为早期东亚艺术代表的中国古典与近现代绘画,并进一步展出了融合抽象表现主义与东亚传统的当代亚洲艺术,以及探索这一主题的更多美国艺术作品。 继续 -
Brandon Sadler - The Path of Totality
Sadler在展览开幕前于画廊空间内创作了这幅大尺幅的帆布水墨画。他的创作方向是选择了既能展示自己的设计能力、笔触和文字,又能与展览的概念相吻合。对Sadler来说,虎和龙分别象征着东西方。这些标志性的东亚形象,无论是形单影只还是在战斗中,都是对西方观众来说常见的切入点。 今年是龙年,再加上最近的日食——在中国神话中被称为“无形的龙吞食太阳”——为这幅作品增添了重要的意义。画中描绘了一只在河边饮水的老虎,它的注意力被无形的龙(日食)所吸引。通过刻意涂黑周边的空间,留白构成了这件作品的标题:“全食之路”。而在画面左侧的留白处,Sadler用书法写下了下面这首诗“蓝色白日梦”。 艺术家题款(由Kïa Tavernier撰写): 蓝色白日梦 引言 神圣的二重奏: I. 急躁的心—— 急于革命, 暴力的节奏 翻滚在岩石上。 II. 心灵,它战斗疲惫的伙伴—— 充满真理 (谁在黑暗中颤抖 谁乞求纠正 谁承受时间的重负 谁抗拒潮流的拉力) 由月亮掌控,... 继续 -
Virtual Tour | Hisao Hanafusa: Borrowing Nature‘s Powers.
HISAO HANAFUSA: BORROWING NATURE’S POWERS CURATED BY DR. TINGTING XU “Power borrowing,” or jieli in early China thought, homographic to... 继续
-
Contemporary Ink Artist Yau Wing Fung
In this video, Yau Wing Fung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originality of his artistic practice. Yau is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继续 -
艺术家在线对谈 | Art Affinities 墨缘:张洪与秋麦的合作
FQM于2022年4月28日星期四,为观众开展一场关于当前展览《Art Affinities 墨缘:张洪与秋麦的合作》的在线对谈。此次活动由艺术总监和策展人秋萌主持,水墨画家张洪(Arnold Chang)、摄影艺术家秋麦(Michael Cherney)以及艺术史学家周文欣(Wen-Shing Chou)博士将与我们一同探讨两位艺术家长达十三年的合作和其创作的演变历程。对谈以ZOOM线上会议的形式呈现,诚邀大家参与以及畅谈所想所思。 自2009年以来,张洪与秋麦开创了精湛的跨媒介合作,他们将胶片颗粒与墨点的相似之处作为契机,将经典水墨技法与摄影印本相融合,巧妙地模糊了两种媒介之间的差异。这一系列全新的作品,既不是照片,也不是绘画,而是两种媒介之间的对话和两位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二者以不同方式再次怀抱和重申了经典中国山水艺术的美学价值,同时也挑战了公众对“当代水墨画”的定义。 关于学者 周文欣(Wen-Shing Chou)博士是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CUNY,Hunter College)艺术史副教授,专注于中国艺术与喜马拉雅艺术。她于201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艺术史博士学位。 继续 -
陈荣辉:《空城计》
2021年7月22日 《空城计》 《空城计》是艺术家从2016年伊始开始在中国东北创作的项目,从自身出发,探索城市收缩给人带来的影响,用8X10大画幅观察这个时代,讲述一个魔幻现实故事。 艺术家关于《空城计》的自述:《空城计》这个项目关注的是东北的收缩城市以及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年轻人。我在中国南部长大,那里的气候温和,让我对北方的冰天雪地境感到好奇和向往。作家萧红(1911-1942)写了一部关于东北地区的小说《呼兰河传》,使我着迷。多年以来,我被这本书中的场景所震撼。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东北也成为了中国曾经最富裕的地方。但从2000年开始,这个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就开始面临着一些经济衰退等问题。人口开始不断外流,原本富裕的城市也开始不断收缩。2016年开始,我有机会去当地做实地考察,于是我就拿起我的810相机,飞向了我梦寐以求的这片寒冷地区。在东北的冬天,零下30的情况下,很难在街上遇到人。于是,我使用社交软件快手拍摄愿意分享他们故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去大城市寻找机会,要么留家乡并接受命运。 继续
-
陈荣辉:《美国来信(双自拍)》
2021年7月22日 《美国来信(双自拍)》这组作品是艺术家来到耶鲁求学之后的创作,也是他第一次用自拍的方式进行创作。艺术家采用了手机摄影的双摄像头功能(前后镜头同时开启拍摄)来进行自拍,记录下艺术家个人变化的同时,也记录了在那个瞬间艺术家眼睛观察到的场景。与此同时,艺术家把日常的感悟和思考进行书写,与第一位来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容闳(1828-1912)写的日记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照片一起制作成了明信片。 继续 -
秋萌画廊
2020年9月14日 这部关于秋萌画廊的纪录片制作于2018年,由周祎蕾执导。在这部影片中,画廊的创始人付秋萌讲述了她对画廊的定位,特别是她如何将这个艺术机构与纽约这座城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美跨文化交流联系起来。她也介绍了画廊的几位艺术家、她发起的QM计划和画廊的日常工作。 继续 -
Catch a glimpse of life - 秋麦
2020年8月10日 “我在中国的摄影之旅是一种让我自己进入艺术史的方式。在这些旅程中,我所看到的指引了我的思考和感受。”' 2020上半年,我们暂停了展览开放。画廊联合艺术家推出了“Catch a Glimpse of Life”系列短片,艺术家们亲自录制了特殊时期居家创作与生活的片断。在下面这段视频中,艺术家秋麦将为我们读一首诗。这首诗 名为《A Step at a Time》, 作者是W. S. Merwin。秋麦在视频中说: “这首诗可以说明他为什么怀念在自然环境中摄影,也可以说明他为什么喜欢在家中和家人在一起。 秋麦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区,主修中国文学和历史,后至北京语言学院进修中文。后自学摄影和中国艺术史。秋麦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艺术史的钻研使得他对中国山水画传统心怀永久的欣赏与敬意。秋麦居住于北京二十余年,通过摄影旅行广泛游历了中国大地。在跋涉中,他不断寻找和艺术史有关的古迹、地点, 旨在 “凝望着一个承载着广大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用摄影来捕捉它的某个瞬间, 虽转眼即逝,却也真实存在。” 继续
-
Catch a glimpse of life - 冯明秋
2020年8月10日 “所有线条都是美的,端看作者如何从中提炼出好的作品。这个观点让线条从传统美学中解放出来,归零之后,再重新开始探索、建立。” 2020上半年,我们暂停了展览开放。画廊联合艺术家推出了“Catch a Glimpse of Life”系列短片,艺术家们亲自录制了特殊时期居家创作与生活的片断。在下面这段视频中,冯明秋通过简明而奇妙的方式呈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视觉逻辑的思考。这部分分为三个主题:“线魂 滚蛋痕迹”“ 线魂 暗之边界”和“ 线魂 工具的理性”。 在视频末尾,艺术家呈现了自己近日制作的音响。 冯明秋从1975年开始制作篆刻。他认为篆刻应该成为独立于其实用功能的艺术媒介。通过字体、构图、印章表面肌理和材质方面的创新,冯明秋拓展了篆刻的视觉呈现方式。 自1996年开始,冯明秋致力于书法创作。他通过发明新的书写方式,探索书法的空间、时间、概念、线条等面向。至今,冯明秋所发明的字体数量已有一百余种。 继续 -
Catch a glimpse of life - 梁铨
2020年8月10日 “回上海搬家,看到外婆的洗衣板,突然悟到了。洗衣板的结构就像裱好的画,上下是绫边,中间是结构。” 2020上半年,我们暂停了展览开放。画廊联合艺术家推出了“Catch a Glimpse of Life”系列短片,艺术家们亲自录制了特殊时期居家创作与生活的片断。在下面这段视频中,梁铨将谈到他最近的一些想法,并拍摄了他住所中的一隅。 梁铨的作品经常被归类为水墨画和抽象画。在这两个类别中,梁铨皆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从2000年开始,梁铨将有色彩或墨色的宣纸裁剪或撕为条带状或块状,然后以传统托裱的方式将这些碎块反反复复地叠加、拼贴在画面上,形成具有抽象性的构图。在梁铨看来,绘画既需要秩序,也要天趣;既要有结构,也要有文人性。他曾经说道:“我喜欢带有抽象意味的东西,但是我整个画作的情调是具象的,画面实际呈现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节奏。” 继续 -
Catch a glimpse of life— 王满晟
2020年8月10日 “我最近开始把我收集的一些种子找出来,放在一起,做一些研究,然后我会决定怎样去画它。” 2020上半年,我们暂停了展览开放。画廊联合艺术家推出了“Catch a Glimpse of Life”系列短片,艺术家们亲自录制了特殊时期居家创作与生活的片断。在下面这段视频中,王满晟会谈到疫情期间他所在社区的情况,他在家的生活和思考,以及他最近在创作的一个册页,据艺术家所说,这个册页寄托了他对一个已故朋友的思念。 王满晟,号半升。1962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现居美国纽约哈德逊河谷。他自幼研习书法,从汉隶“乙瑛碑”、王羲之“圣教序”、及柳公权“神策军”入门,以后遍学诸家,博采众长,坚守“心正笔正”、“正极奇生”的原则,我行我素,作品与其人格一样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1981年至1985年在复旦大学攻读古典文学,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任编导、制片人十余年,先后拍摄了许多关于中国人文艺术的专题片纪录片,使他有机会在中国各省广泛地游历和学习,从博物馆前辈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到古代建筑和石窟遗迹,到大自然的高山丛林大河平川,为其创作开拓了宽阔的视野,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长期的电视编辑工作,使他对图像的辨识组合,选择取舍,都蓄积了丰富的经验。1996年移居美国,全身心地投入对艺术史的研究和艺术创作,由业余爱好而转为职业艺术家。 继续
-
Catch a glimpse of life- 张洪
2020年8月10日 “中国绘画让我认识到,这种传统的规范性艺术形式里其实蕴含着他独有的创新意识。那些可以体现动态平衡的中国画作品时常让我流连瞻仰。虚实相生,收放自如,方圆兼济,刚柔并蓄,古今相望,东西一脉,宋元更迭……换言之,艺术家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去调和自然及社会里那些或具象,或象征性的对立元;再将这种一致性呈现于作品中。” 2020上半年,我们暂停了展览开放。画廊联合艺术家推出了“Catch a Glimpse of Life”系列短片,艺术家们亲自录制了特殊时期居家创作与生活的片断。在下面这段视频中,我们将看到张洪位于新泽西的工作室。他将向我们介绍挂在他工作室墙上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工作室外的优美风景,也将带我们一起坐船在他工作室外面的湖上游览。 张洪是一位接受过中国正统文人水墨绘画训练的艺术家,同时身兼策展人, 艺术史学者,鉴定家等身份。他运用十世纪中国文人广泛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创作,致力于探索水、墨、笔触和线条运动的平衡之美。 他的作品包括水墨线型实验、抽象山水以及影像绘画。 继续 -
沈忱:寻找灰色
2020年7月27日 “墨分五色,就是说,这个五色,那里有很多不同层次的灰色。这灰色实际上是代表你对墨色的一个理解,或者是对墨色的运用。” –沈忱 秋萌画廊制作了一个关于艺术家沈忱的视频《寻找灰色》。在这段视频中,大家将会看到沈忱在纽约的工作室,听到艺术家谈起水墨画带给他的影响,了解到沈忱有关重复的理念。这段视频的制作是沈忱2018年在秋萌画廊的个展《Grey Matters》的延伸项目。 沈忱在他的工作室 沈忱的作品以单色抽象绘画为主。他的创作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艺术中吸收了养分。他的抽象作品受到极简主义的影响,着重展示画面上的笔触、颜色和色调。在创作中,沈忱使用多种中国传统毛笔。相对成品,沈忱更注重创作过程。他在其中运用了多种中国绘画技法,包括下笔的的方式以及笔触和笔刷的选择。他凭借直觉逐层叠加作画,每一幅作品最终效果的呈现都取决于其独特的创作过程。沈忱还会事先设想他想要画的内容,这使得他的创作过程浑然天成。随着他笔刷的挥舞,精与气都汇聚到画笔上,而画笔“每一次与画布的触碰都成为了一个灵感点”。 继续 -
冯明秋:书法实验报告
2020年2月17日 “线条就像影像,而观众是读取影像的机器。从看第一个字的第一笔到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观众可以通过线条读到其背后的运动和空间。” 有关书法的理念是冯明秋书法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在讲座《书法实验报告》中,冯明秋将介绍与自己创作紧密相关的理念,包括传统、线条、空间、时间、概念、绘画等。通过这个讲座,冯明秋将让听者进一步了解他书法实践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工作程序。这个讲座是冯明秋在秋萌画廊的个展《空集》 的展览活动的一部分。 在这个讲座中,冯明秋将他的书法作品分为六类: 1.传统书法 2.线条:把传统书写中对线条好坏 、美丑的标准归零,改变节奏、笔划结构等,例如:音乐字,散字等。 3.空间: 传统书法建立在行笔上。欣赏时观众在脑中还原书写当下毛笔在三度空间运动的过程,写在哪里都不影响观众欣赏线条内部的运动空间,这情况下线条之外是没有远近、深度等空间的。无论纸上,木上,墙上,都是线条得以显现的载体而已。第2类“空间”是指把载体转变成空间的作品,例如:透字,风景部首字。 “Line” 'Space' 4.时间:指透过水墨和笔划着纸的先后顺序,强调时间与过程,例如:顺时字,反时字。 5.概念:指属于概念性的作品,例如:黑上黑字,旁字,连裱等。 6.与画结合:指字与画结合的作品,例如:飞机沙字,透字定型沙字。 “Time' 'Painting-Calligraphy' 继续
-
在NYC寻找山水
2020年2月17日 “烟云在碎石之间穿梭,有时候会稍纵即逝,有时候会重新连接起来,令人游走在一个暧昧的时空之间。” 秋萌画廊和Art Crush Film联合制作了关于艺术家邱荣丰(1990年出生于香港)的短片《寻找山水》。导演是刘大雁。这个短片记录了邱荣丰在纽约首次展览的现场。展览名为All’s well, ends well,从2019年9月13日到2019年11月9日在秋萌画廊展出。在影片的结尾,邱荣丰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他认为:“我的作品是希望表现一种时空的关系,在科技与自然之间,寻求一种和谐与统一。 邱荣丰工作室 邱荣丰在工作室内创作 邱荣丰对科技带来新的审美可能性尤感兴趣。他创作的一个参照点是记录天气变化和地貌的卫星图像。在记录一段时间内变化或较大的地表区域时,卫星会拍摄序列图像。对于序列卫星图像的解读,既需要对整体序列的理解,也需要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通过使用类似于卫星图像的构图,邱荣丰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了类似的读图方式。他的绘画作品中的各个空间单元虽有断裂感但环环相扣。观者的注意力会在整体和局部之间反复徘徊,其观看模式既像在看山水画,也像在解读序列图片所包含的信息。 继续 -
秋麥掠影
2019年8月13日 “我的摄影有一个特定的目的,它可以看作一种有关历史的宏观视野的记录。” 秋萌画廊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共同制作了视频《秋麦掠影》。这段视频是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所展出的《二生三: 张洪秋麦合作展》 制作的。在这个视频中,秋麦谈到了下列主题:摄影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影响摄影最终呈现的一些因素(包括季节和时间,摄像机与胶片,宣纸的使用),以及摄影如何影响了秋麦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秋麦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区,主修中国文学和历史,后至北京语言学院进修中文。后自学摄影和中国艺术史。秋麦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艺术史的钻研使得他对中国山水画传统心怀永久的欣赏与敬意。秋麦居住于北京二十余年,通过摄影旅行广泛游历了中国大地。在跋涉中,他不断寻找和艺术史有关的古迹、地点, 旨在 “凝望着一个承载着广大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用摄影来捕捉它的某个瞬间, 虽转眼即逝,却也真实存在。” 继续 -
被误解的传统
2019年8月13日 “人们通常对传统有一种误解,认为传统属于过去,而传统其实是正在进行中的。传统和当代并不是相悖的概念。艺术可以既传统又当代。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要理解传统的话,我们就要让它在当下产生意义,让它在当下和未来延续下去。” 秋萌画廊基于一次与艺术家张洪的访谈制作了视频《被误解的传统》。这段视频是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所展出的《二生三: 张洪秋麦合作展》 制作的。在这个访谈中,大家将听到张洪对中国山水画、笔墨和水墨画的媒介的理解。大家也将了解到水墨画实践如何影响了艺术家对个人身份的理解,以及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理解。 Arnold Chang’s Studio in Lake Parsippany Arnold Chang 张洪是一位接受过中国正统文人水墨绘画训练的艺术家,同时身兼策展人、 艺术史学者、鉴定家等身份。他运用十世纪中国文人广泛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创作,致力于探索水、墨、笔触和线条运动的平衡之美。 他的作品包括水墨线型实验、抽象山水以及影像绘画。 继续
-
折蘆為筆
2019年8月13日 “中国绘画的六法,气韵生动是第一位。怎样生动呢?就是合乎自然,有一个很好的平衡。” 秋萌画廊基于一次和艺术家王满晟的访谈制作了视频《折芦为笔》。在这次访谈中,王满晟谈到了他有关用芦苇作笔的想法,他关于“金石味”的理念,以及他对山峦的深入观察。 王满晟的创作融合了现代绘画的观念和传统艺术的沉静。以此,艺术家试图去追寻中国绘画大师的精神,延续并更新他们作品中内在的精髓,特别是体现在山水画、书法、独幅版画和木质佛像中的文化精髓。 Wang Mansheng’s ink pigment Artist Wang Mansheng 王满晟以自制的颜料和工具,以及独创的技法,创作出契合宋元旨趣,气势雄浑,气韵生动的山水画,不但保留了中国古典大师的内省宁静,又增强了传统山水画不大注重的光和影的表现,加之独特的肌理效果、层次感、立体感,赋予了作品时代气息和活力。 继续 -
Hisao Hanafusa X Brioni in 2018
Brioni and Hisao Hanafusa Championing Sustainable Design IN 2018, Brioni DEBUTED a selection of the Japanese artist’s carpentry throughout its Milan store, sealed with a co-curated window...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