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张洪与秋麦 - Tianxia天下:张洪与秋麦的中国山水
2018年9月29日 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和文化传统相似的追求和理念,水墨画家张洪和摄影艺术家秋麦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碰撞出了一股强大的能量。他们的作品以探索古典和典故为基调,创造出了思想、能力与眼界的和谐篇章。除了他们的个人作品外,本次展览还重点展示了多幅二人的合作作品——张洪以秋麦的摄影为起点,延伸他蜿蜒又引人深思的笔触。 Tianxia 天下,“all under heaven”,曾表现了一种由磅礴山河地貌与深厚文化历史构建的中国中心观。 如今在日益缩小的全球化世界中,这个词语不仅点出了身份认知问题,还就在深度变革时代物质和文化领域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探讨。张洪受到古代名家的影响,用传统水墨,与秋麦的现代摄影,在刻画中国山川之美的同时,也记录了经济发展的代价。二人将景观的前沿和中心置于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古典理想主义展览中,同时也提醒着观众应当更深入地观察,并欣赏这通过脆弱和短暂来实现的永恒。 展览信息 天下:张洪与秋麦的中国山水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博物馆 2018年9月29日 – 12月9日 继续 -
新闻 | 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 - “墨境:杨致远夫妇的当代中国水墨收藏“
2018年6月20日 2018年5月23日起至9月3日,位于加州斯坦福的坎特艺术中心将举办首次以中国当代水墨为独立专题的艺术群展,精选了包含画廊代理艺术家泰祥洲、张洪、秋麦、王方宇和王季迁等近24位的40余幅作品。展览内容主要取自慈善家与斯坦福大学校友山崎晶子和杨致远的个人收藏,重点展示当代时期作品,探讨中国古老及有生命力的艺术表达形式—水墨画与书法的多样性。 展览“墨境:山崎晶子与杨致远夫妇的当代中国水墨收藏” 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水墨作品反映了国际文化衔接的时代环境,实验了现代艺术的感官冲击效应,并同时保留了技法,媒介及绘画主题的传统性。“多方面而言,此次展出符合简. 莱斯罗普. 斯坦福的收藏延续性”,坎特的约翰&吉尔. 弗雷登里克总监苏珊. 戴克门在采访中说道,“她生前收藏的大量亚洲艺术品,是斯坦福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让艺术与艺术史系的研究生参与策展过程,比如作品的挑选和目录的编写,这次活动实现了坎特员工与斯坦福大学之间的教学互动。策展人Ellen C. Huang表示,““让学生更直接的参与”这个概念既符合杨致远夫妇对学校的承诺,也突出了大学美术馆作为一个平台能让学生体验与人与物交流合作乐趣的价值。” 《墨境》不仅讨论了水墨画的发展可能性,还探讨了墨,一种已达到一定高峰的独特艺术表达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当代性。参考摄影和胶片,当今对于墨这个材料的使用和认知已跳出了传统的固有概念。举个例子,作品《Chimeric Landscape》,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亮相的沉浸式体验,利用投影和反射及立体声环绕空间的运用,使观众亲身感受墨的流动性和延续性。通过对运动中墨水的声音,空间和视觉图像进行分层叠加,《Chimeric Landscape》赋予了墨在笔刷以外的生命力。 山崎晶子与杨致远夫妇表示,“在这些出众的艺术家中,我们私下同许多成为了好友。艺术家们不仅具有丰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还在此基础上创造演变出其独一无二的当代风格,这是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 为了丰富展出内容,此次活动添加了来自Peter and Collette Rothschild收藏的作品,其中包含一副张大千1965年的山水画,以及坎特中心和斯坦福大学Anderson收藏的作品。比如说这次画展中最古老的艺术品,一副明末时期的长轴山水,就由坎特中心提供。Anderson收藏的Franz Kine,《Figure 8》,突出了这次的其中一个主题:通过具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抽象化的国际性。... 继续 -
新闻 | 泰祥洲 - 考古学与当代艺术的”融汇“,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迎来25周年庆
2018年5月30日 5月27日,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迎来25周年馆庆,汇集鲍蓓、崔岫闻、E.V.戴、阿南迪塔·达塔、马克·福克斯、安妮塔·格莱斯塔、泰祥洲、徐冰、展望等十四位艺术家作品的展览“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在鸣鹤园中开幕,5月28日、29日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也在进行中。“本次展览的初衷是展示当代艺术作品,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经过6到7年时间的工作,这一初衷才得以变成现实。今天的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就如一个湖泊,将观照祖先生活的考古学和联系当下的当代艺术融汇。”赛克勒基金会赛克勒女爵士国际展览项目负责人及策展人贝纳维德斯说。 “早在1986年阿瑟·姆·赛克勒博士(Dr.Arthur M. Sackler)就提出建立本馆,之后在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的推进下,建馆计划才得以成为现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说。1984年,赛克勒就曾向北大传达了自己的心愿:愿我的捐赠能使一座现代化的考古学专题博物馆出现在北京大学,它将不但在展陈设计、温度控制、文物安全和教育功能上有最好的条件,而且能承担培养新一代考古文博学者的重任。1986年,赛克勒终于在燕园中的鸣鹤园与夫人吉莉安·赛克勒、美国驻华大使罗德、中国卫生部长钱信忠、北大校长丁石孙一同为北京大学阿瑟·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和吉尔·赛克勒雕塑花园奠基。次年5月,赛克勒去世,七年后的1993年,在吉莉安·赛克勒的推动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才正式建成开放。它完整地收藏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成就,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座考古专题博物馆。 本次展览正是5年前启动的“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的延续。艺术家泰祥洲2011年就曾在此做过个展,本次带来的《天象·方壶》创作于2017年。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他说:“方壶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既代表蓬莱仙境,也代表微缩的宇宙,这是‘天下’系列中的一件。我的博士论文就是探讨天文和绘画的一种关系,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所有当代的作品解决得都是未来的问题,对未来的关照和想象,而山水画在今天不仅仅是画山或画水。创作这幅画时,我还是用山水的基本技法,又希望能够克服人为的摆放,让画面运动起来,虚实结合。” 艺术家展望带来的作品《假山石—175号》摆放在博物馆中庭,与院中的太湖石相映成趣,“当谈到北大赛克勒博物馆,首先在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个太湖石。”展望说。经过了复制中国假山石的摸索实验,他的假山石系列已经褪去和自然的联系,与现代都市的架构紧密相连,而与自然山石的并置又形成新的对话。徐冰《背后的故事:浮恋暖翠图》同样与传统相连,清代王原祁就曾画有《浮恋暖翠图》,观众通过毛玻璃观看这一装置,将杂物平面化,得到被过滤、净化过的结果(画面),艺术家介于客观存在和艺术作品之间,将现实进行过滤。 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托妮·斯科特,其《生命的圆环和轮转》以另一种方式“寻根”,她说:“作品红色的羽毛意味着血脉的传承,特别是亚洲和美洲的传承,按照考古学的观念,人类是从东亚大陆发源沿着白令海峡迁移到美洲大陆,所以我们两个大洲本就是血脉相连的。”纽约艺术家E.V.戴介绍自己的作品《苔藓球——冥想的概述效果》时说:“这个作品原形来自一个文艺复兴式公园中的苔藓球,非常有雕塑感,又很像宇航员到了月球,他回头看地球时映入眼帘的地球景象,我们称作概观效应(overview effect),看到这样的地球,人会有一种十分正面和积极的想法,认为我们同在一个星球,同根同源应该和平共处;这件摄影作品就是和这种概观效应有关。” 来自伊朗,后生活在欧洲的玛丽亚姆·纳杰德更关注移民问题,《被禁锢的幻象》图像截取自广播电视上的新闻图片,但他故意与西方宗教绘画的用光背道而行,作品的上半部分几乎全黑,在阐述自己作品时,他说:“人们看新闻时不会真去关注图像意味着什么,我想让图像停留下来,以绘画的方式永久保存图片,让人观看并思考。在现今的世界,艺术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审查、审核,我的绘画方式就是一种自我审核,看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过猜想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 广建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重要资助人 杭侃提到的阿瑟·姆·赛克勒博士不仅是这所博物馆的冠名人,也是上个世纪国际收藏界的传奇人物,正是在他的出资下,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赛克勒馆(Sackler Wing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立——著名的古埃及丹铎神庙(Temple of Dendur)和中国及日本艺术史研究中心就坐落其中。此外,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和隶属于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继续
-
新闻 | 秋麦 - 参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 “自·沧浪亭”
2018年5月19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当一座静立的古典园林与一个当代艺术展策展构思碰撞时,会有着怎样的关系与呈现? 2018年5月18日,“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45位国内外艺术名家的作品,包括秋麦、井上有一、王冬龄、丘挺、卢甫圣、徐累、宋东、周京新等,对古典的园林审美进行当代解读,以园林的思想为入口,为观众找寻那个安放心灵的所在。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馆长殷卫东介绍说,“自·沧浪亭”是金鸡湖美术馆主办的“自”系列之下的第二次展览,其第一次展览是2016年的“自·牡丹亭”,以昆曲《牡丹亭》为引,通过当代艺术的视角,追寻传统昆曲独特的文化身份,对昆曲乃至苏州文化致敬,这一展览创造了金鸡湖美术馆建馆以来的参观纪录。两年后,金鸡湖美术馆再次迎来了“自”系列的第二展——“自·沧浪亭”。 策展吴洪亮介绍了他心中所理解的园林精神,吴洪亮说:“园林的妙处在那份诗意空间的背后是‘出世’与‘入世’矛盾中的物化。它不仅是安放‘身’的,它更重要的是安放‘心’的地方。当苏舜钦为他的园子定名‘沧浪’时,就为沧浪亭的空间意义确立了内在静观、自我存养的基调。‘沧浪’的精髓在于以一种超然的情绪,寻找进退的平衡点;这园子的精髓在于以一种文人的性情,于尘世间造就一个有如平行世界的世外桃源,为外部世界和自我心灵之间构筑起身心自如的缓冲空间。” 路径设置了“径、澄、见、宜”四个阶段,但就像真实园林中的道路,每个路口总会有选择,向左,或向右,或许就走入了一个仿佛此路不通的一隅,但在转身之际,回首之前,惊喜就在那里。 此次展览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每个进入展厅的观众都会领到一个智能手环。心理学家刘正奎的支持下,通过生物反馈设备采集观众游“园”的生理数据,以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心率变异性(HRV)为指标建立算法,并根据艺术家陈琦的作品进行交互创作,从而让观众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游“园”心绪的“沧浪之水图”。 吴洪亮认为, 对观众来说,进入这个展览,是同时进入了两座并行的园林,不仅指美术馆空间中建造的这个实在的“园子”,更隐含了心理空间中经历的虚拟 “园子”,这个虚拟的园,展览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把它具象化了。 报导来源:雅昌快讯 展览信息 自·沧浪亭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二楼) 2018年5月19日 - 8月29日 | 10:00 至... 继续 -
新闻 | 陈督兮 - 参展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 “佛国山水II —— 静水深流”
2018年4月14日 4月14日,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的展览“佛国山水II——静水深流”及综合项目“佛国山水III——世界”正式面世。这是此前展览“佛国山水I——造像深处”的延续。 本次展览总策划人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人、馆长戴志康,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杜曦云任策展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任艺术总监。“佛国山水II——静水深流”参展艺术家包括:冰逸、陈督兮、管策、胡项城、李昕、刘广云、孟煌、秦风、邱黯雄、吴高钟。同时,加入明、清和民国时期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作品的媒介各不相同,但都围绕个体生命和自然、宇宙的形而上关系这个人类的永恒话题展开表达。 本次展览的开幕研讨会中,嘉宾围绕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展开探讨。艺术家吴高钟谈到:“艺术家处在生态化的状态,我们都有愿望,希望生活的处境是美好的,这是我们自由的基础,这个时代艺术家能做什么,是每个艺术家都要面对的话题。”冰逸提及:“我认为勇气是非常重要的。人经常在糟糕的情况下,创造出辉煌的可能。”陈督兮则认为,“身处于当下的环境,不能够将主体与对象割离,艺术也许不能改变社会上的一些实质性东西,但能够完整人的生命。 “要在中国的土壤上,构建与国外不一样的艺术生态圈”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人、馆长、“佛国山水”总策划戴志康表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佛国山水”艺术总监沈其斌:这次的“佛国山水III——世界”,是希望通过艺术,更多地和社会,和每个人联系起来。它不仅仅发生在喜玛拉雅艺术空间,并且是一个持续的项目。 艺术家胡项城:我们有了更宽广的视野,而如何平衡这一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界的话题,需要各个领域的配合。 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杜曦云:“佛国山水”系列展是一个环环紧扣的完整三部曲。“佛国山水I—造像深处”探索农耕文明中,人的精神溯求与超越性;“佛国山水II—静水深流”围绕当下中国艺术家叙述,同时顺延与明清、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家的关联;“佛国山水III—世界”则是当代中国与中国之外的艺术家和非艺术家共同探讨当下,展望未来。 无论是从“造像”的背后窥探其源头活水,亦或是绵延不尽犹如“静水深流”般始终在展开的普遍人性,乃至以艺术的方式拉开全球化时代公共性问题的帷幕,让各自精彩的的个体们亮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此次“佛国山水”系列展览不仅是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立足于当下来顾后瞻前、在“自然”和“人群”中寻找平衡,更是在信息过剩的全球化时代积极寻求适意空间,在螺旋式上升或西西弗斯寓言下不断出发和刷新。以4月2日秦晖讲座《21世纪全球化危机》为启动标志,“世界”正在开放式生长中累积和开辟众多可能性。 文章来源喜马拉雅美术馆 展览信息 佛国山水 Ⅱ —— 静水流深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2018年4月14日 - 5月28日 | 10:00 至... 继续 -
新闻 | 泰祥洲 - 参展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
2018年2月24日 2月23日,“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约180件作品,展览汇聚来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美国各大博物馆和重要私人收藏的珍贵藏品逾180件,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柉禁组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师趛鬲、上海博物馆的小臣系卣等齐聚芝加哥。 不同于以考古发现为主题的青铜器展览,本次“吉金鉴古”展览从青铜器的功能和宗教礼仪含义、青铜器的收藏、分类,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等角度展示古人收藏青铜器的传统和由此发展出的金石学,及其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当时社会的重大影响。展览以青铜器在历代皇家和文人生活中的呈现为脉络,为观众呈现出历史不同时期,青铜器与人类文明生活之间神圣而又紧密的文化传统,展示出青铜文明在中华历史文明脉络里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文化和礼制社会发展,起到的独特引领作用。 本次展览最大亮点是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商末或西周早期)柉禁组器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期)师趛鬲重聚于芝加哥,而这两件重器的上次相遇还是在百年前的南京。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与赛克勒艺术博物馆档案馆保存的一张照片呈现了当时的情景。1907年,晚清文人端方及僚友与青铜器合影,其中就包括了柉禁组器和师趛鬲。 此外,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商代鸟尊(公元前12世纪)、西周时期青铜铙(约公元前11-10世纪),上海博物馆现藏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商代晚期小臣系卣也在展品的名单上。小臣系卣更是首次出馆展示,这件珍贵的提梁卣为吴大澂旧藏,吴大澂为其做过的五个全形拓就有两卷在上海博物馆,在本次展览中一并展出,与当代艺术家泰祥洲的绘画《小臣系卣》并置。 从12世纪开始,文人和艺术家们也开始收集和理解青铜器,尤其是青铜铭文。这种做法发展成一种古物学,即对青铜器和石碑进行研究的金石学。本次展览沿着皇室收藏的线索一路延伸到金石学的传统,到了明清,中国对青铜的收藏慢慢从原来的“古物”变成了“玩物”,文人雅士们将其作为一个可以休闲的东西来收藏,皇家通常用艺术来促进和推行政治、文化政策,文人们则认为青铜器是他们努力恢复和重建过去的物质证据,他们偶尔将其作为友谊的象征来交换。 18世纪金石学再度兴起,考据学派对古代文物再认识,就像欧洲文艺复兴对古物有新的认识。在清代一直到20世纪初,收藏青铜器变成社会的主流,当时社会精英除了收藏中国青铜器,更对青铜器的著录和发表整理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晚清文人如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端方……都是收藏中国青铜器的大家,本次展览也把他们曾经收藏的器物和著录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呈现。 本次展览是在美国能同时欣赏到如此大量各时期青铜器的难得机会,将展出至2018年5月13日。 更多展览信息请点击展览官方网站 。 展览信息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2018年2月24日 – 5月13日 继续
-
新闻 | 张洪与秋麦 - 在香港大学(港大)美术博物馆展出《二生三:张洪与秋麦合作作品》
2018年2月3日 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將於二零一八年三月二日至五月六日呈獻《二生三:張洪與秋麥合作作品》展覽,展示兩位藝術家精彩的合作作品。當代水墨的流行,印證出綿延千年不斷的中國水墨畫傳統直到今天仍在發展與演進。數十載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名聞遐邇;但在純粹的當代作品與傳統緊密聯繫的藝術之間卻出現了明顯的二分。隨著傳統美學與新形式的媒體融合,這種分界似乎正逐漸消失。 自二零零九年起,在保持傳統中國山水畫的本質、同時將傳統水墨和攝影融入廿一世紀的原則下,張洪與秋麥嘗試糅合這兩種媒介來創作。當兩個世界相遇、膠片顆粒與墨點結合之際,二人的視野就能超越個別的文化、定義、界限和地域。 展品涵蓋各式各樣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掛軸、手卷、冊頁、獨立版畫及扇面等,卻又散發出濃厚的當代氣息。兩位藝術家的個人作品,亦清晰地呈現出那段引領他們攜手合作的個人藝術歷程。 如 閣下欲索取展覽場刊,請按此 。 展览信息 二生三:张洪与秋麦合作作品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2018年3月2日 – 5月6日 继续 -
新闻 | 邱荣丰 - 参展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新展 ”吴彬:十面灵璧图“
2018年1月23日 12月10日,洛杉磯郡立博物館新展“吳彬:十面靈璧圖”開幕,首次完整展出《十面靈璧圖》的全部十面。將“奇石”作為藝術展覽的主題對於西方觀眾來說非常新鮮。雖然石頭在西方文化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將石頭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對於西方人來說比較陌生。然而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中,奇石是現形的微觀山水,是文人書房與園林裡不可或缺之物。此次展覽還囊括了太湖石、墨石,以及包含邱榮豐在内的當代藝術家以奇石為主題的作品,不僅使觀眾能夠欣賞吳彬這件史詩般的鉅著,也能夠使外國觀眾更多瞭解中國賞石文化傳統。這個展覽將持續到2018年6月24日。 關於本展的更多資訊, 請留意博物館官方頁面 。 展览信息 吴彬:十面灵璧图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 2017年12月10日 – 2018年6月24日 继续 -
新闻 | 张洪与秋麦 - 参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新展 “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画”
2017年9月11日 “以徑之奇怪論,畫不及山水;以筆墨精妙論山水不及畫!” -董其昌 (1555–1636) 1000年以前,中國北宋山水畫家郭熙在《山水訓》中曾提出:“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礁,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席,坐窮泉壑……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 這是此次展覽討論的核心問題——探索中國視覺審美中,山水繪畫各異的表達方式。 此次展覽將分三次循回展出120幅經典中國山水繪畫,提供觀者以傳統的視感,揭示不同山水畫中的微妙特征。眼前也許呈現的是一座簡樸的山居,然而它卻是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其中暗含著藝術家的退隱願望。同樣,一些作品看上去似乎在研究水墨畫中幹筆的運用,實則是藝術家用這種運筆方式緬懷先代藝術大師的突破與創造,以文人的溝通方式表達對傳統的崇敬之情。這些隱晦含蓄的表達趣味,是中國式經典美學的藝術性所在之處,也是大都會博物館其專業的策展團隊帶給觀眾的壹次雅集盛會。 更多信息,请参阅展览官方网站 。 展览信息 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画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2017年8月26日 – 2019年8月4日 继续
-
新闻 | 王满晟 - 参展日本高知手工纸博物馆
2016年10月16日 展览信息 WASHI AND FOUR ARTISTS FROM THE WORLD 日本高知手工纸博物馆 2016年10月1日 – 10月31日 继续 -
新闻 | 秋麦 - 参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术馆,太平洋电影文献库 “伯克利之眼”
2016年8月21日 展览信息 伯克利之眼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术馆,太平洋电影文献库 2016年7月13日 – 12月11日 继续 -
新闻 | 秋麦 - 参展美国欧柏林学院,艾伦纪念艺术博物馆 “对话:亚洲与美国,过去与现在。”
2016年8月21日 展览信息 对话:亚洲与美国,过去与现在。 美国欧柏林学院,艾伦纪念艺术博物馆 2016年7月12日 – 2017年5月21日 继续
-
秋麦 | 参展红专厂当代艺术馆 “天下·往来 — 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
2016年8月21日 展览信息 天下 · 往来 —— 当代水墨文献展 (2011-2016) 红专厂, E7 展厅, D6 展厅 2016年6月5日 – 9月4日 继续 -
新闻 | 王满晟 - 参展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馆藏
2016年8月4日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正在展出 王满晟 寂静系列2008, 山间泉响 2010 展览信息 寂静系列2008, 山间泉响 2010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2016年1月 – 7月 继续 -
新闻 | 张洪与秋麦 - 参展卡拉马祖艺术学院 “抽象之韵律”
2016年7月23日 张洪与秋麦一共二十件作品参展,两位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绘画与摄影)共同探索中国山水。 展览由Joy Light East Asian Art Acquisition and Exhibition 基金支持。 展览信息 抽象之韵律 卡拉马祖艺术学院 2016年3月16日 – 6月19日 继续
Page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