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of the exhibition, with exhibition details
    Post of the Exhibition

    冯明秋:时之痕

    Daniel Greenberg博士 策展

    FQM空间将于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自3月17日起推出艺术家冯明秋(生于1951年)个展「时之痕 Traces of Time」。此次展览邀请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艺术史系助理教授Daniel M. Greenberg 博士策划。展览不仅呈现了冯氏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亦将囊括艺术家的最新作品「数字系列」,以展示其对书法这一媒介的独特理解。作为一个成功的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篆刻家,冯明秋的最新作品探索了写作、自我表达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解构中国书法艺术。

     

    出生于广东,成长于香港,冯明秋在1977年搬到纽约后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最初通过篆刻这种拥有渊远历史的媒介解构了汉字形式,这些创作随即激发了冯氏在更广阔的书法领域研究关于汉字的艺术。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冯氏创作了数百种独特的「字体」,广泛融合了多种书写风格和多样化的非传统书写过程,每一种字体都表现了艺术家在时间流逝中展开的书法实践。

  • Fung Ming Chip's work Fung Ming Chip's Artwork Fung Ming Chip's Artwork Fung Ming Chip's Artwork Fung Ming Chip's Artwork Fung Ming Chip's Artwork Fung Ming Chip's Artwork

    最新作品「数字系列」是艺术家经过大量实验总结,通过阿拉伯数字与水墨造型的叠加,辅以巧妙的移除部分画面,从而完整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每一个步骤,从第一笔到最后的印章,都在纸上清晰可见。因此每件作品都是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连续记录,亦可视为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写照。

     

    「时之痕 Traces of Time」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通过19件作品呈现艺术家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关于书法创作思想的转变及其艺术理论体系的形成。

     

    此次展览由Daniel Greenberg 博士策展。Daniel Greenberg博士现任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艺术史系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方向为早期现代中国的帝国和艺术历史。

  • Fung Ming Chip is practicing calligraphy

    时之痕

    此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呈现了冯明秋在艺术创作和实践中,如何用不同的元素探求表现时间的统一理念。第一部分展示冯氏的传统书法实践,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诗歌和书写风格的变化拓宽审美和文化界限。第二部分则探索如何结合传统材料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艺术家独特的和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第三部分展现了冯氏以非传统方式的创新实验。最后一部分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将书写、绘画、风格和创作过程融合在一起,呈现在最新的「数字系列」作品中。

  • 冯明秋的书法根植于传统。从1970年代开始,冯氏通过临帖,学习经典书法作品中的笔法与结构,提升传统书法功力,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艺术创作。对冯明秋来说,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忠实记录创作过程的能力。在他撰写的《书法心经》(2015)中,冯明秋通过将书法定义为 "时间的艺术"来诠释他的这一观点。传统的书法作品是对于书写过程的可读记录,使观众能够追溯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笔笔触。

  • Fung Ming Chip's calligraphy in seal script

    冯明秋,《篆书对联》,1981,水墨纸本,每幅 47 x 12 in (2),(119.4 x 30.5 cm (2))

    Couplet in Seal Script, 篆书对联

    即使在运用传统意象和可读文字时,冯明秋也以创新的方式书写。作品中写到:“中空不容物,有節而不通。”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的外观用于形容文人学者的优雅。相反,冯明秋侧重于竹子的结构,提出了竹子空心有节而无法弯曲。他笔下的文字也没有关节或尖锐的棱角。丢去君子的社会和思想上的限制会是上真美之路?或者说,完美而不限的表达方式是否使美的概念得无关紧要?

  • 切断与书写的关联,「书法」还能是记录时间的载体吗?从1980年代初至今,冯明秋使用笔、墨、纸等传统工具,通过一系列作品创造新的“字体”去拓展汉字可读性的边界。尽管这些作品面貌各异,但它们都通过对时间和创作过程的体现而联系在一起。层层赏读冯明秋的作品,即使观者不熟悉传统汉字欣赏模式,亦可追溯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 Image of Pine Needle Script

    冯明秋,《针直叠字》,200154 x 27 in137.2 x 68.6 cm

    Piled Needle Script, 针直叠字

    这幅2001年的作品运用传统书法的材料和书写过程来探索时间和文字可读性之间的联系。"针直叠字 "使用直立的毛笔创造出统一的线条,这些笔划与优秀的传统笔法作品一样清晰可辨。然而,冯氏将每个汉字的结构拆解,并将每一个汉字层叠,在整个画幅上形成了不均匀的笔触堆叠,削弱了文字的可读性。在不规则的留白处,艺术家使用印章来进行段章,以此让人关注到这件作品是图形、线条、可辨识文字的片影的绘集,从而确认了它与书法之间从未中断的联系。

  • Fung Ming Chip's Transition script calligraphy artwork on wall

    冯明秋,《变化字》,2022,水墨纸本,13 3/4 x 51 1/8 in35 x 130 cm

    Transition Script, 变化字

    冯明秋同时是一位作品丰富的诗人,他以书法作为自我表达的文学媒介。这件作品记录了一次跨洋飞行中诗意自省的时刻。为了体现这首诗的含义,艺术家使用了两个独特的“字体”。从右至左阅读,在第一部分中,他对结构和内容的沉思出现在“针直叠字”中,它将文字笔划分解成细线,并扩展其内部结构,以突破可读性的边界。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他将音乐符号的元素融入到文字中,以转译时间的节奏。字体在这句“欺騙生理結構” 到 “ 迷惑時空焦點距離” 中完成了从“针直叠字”过渡到“音乐字”的转变。

  • Music Script
    Fung Ming Chip, Music Script, 音乐字 , Signed, Ink on Paper, 54 x 27 1/2 in (137.2 x 69.8 cm)

    Music Script, 音乐字

    在《音乐字》中,冯明秋将音乐符号的节奏语言融入到书法中。乐谱中的音符和休止符被折叠应用于文字,打破了文字作为文本的标准阅读,并为他的诗歌注入了第二层节奏。例如,“出发”描述了冯氏在夜间飞行时从飞机窗口遇到到景色。在“不规则分布的白色是雪”这句话中,“白”字被加宽,底部的笔画被加粗,形成了代表半休止的乐符,突出的这个词,为人们带来了飞机下面延伸着无尽的云彩的景象。

  • 自1990年代开始,冯明秋以开创性的方式尝试将时间融入书法中。他让墨与水在纸上相浸,或叠加宣纸,甚至用剃刀切割,从而达到构建纹理层次的效果。这些方式打破了长期定义书法的传统实践规范,这些作品探索了如何可以明了的将一层层创作印记在静态的纸张表面,让观者清晰的感受到艺术家在时序上的创作。

  • artwork with rubbing script calligraphy

    冯明秋,《拓字》,2017,水墨纸本,24 x 48 in61 x 122 cm

    Rubbing Script, 拓字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拓字」的不同步骤来探索文字所涉及的不同层次的含义。冯明秋首先用水写下“more mall”(意即「更多的购物商场」),然后将这一部分纸浸入浅墨中。等墨干后,他用浓墨在纸上写下汉字“魔”(“demon”),使之部分重叠于淡墨部分之上。分别阅读这两个英文单词和中文字,它们具有相似的发音。然而,当一起阅读时,它们却提供了对消费主义的尖锐批评。

  • Image of Mixed script
     Fung Ming Chip, Mixed Scripts, 混合字, 2015, Signed, Ink on Paper, 24 x 48 in (61 x 122 cm)

    Mixed Scripts, 混合字

     

    《混合字》是一件展现字体种类多样但形式统一的诗歌作品,其书写部分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步骤而完成的。冯氏首先在一张宣纸上写下完整的诗歌文本,待之干透,再叠上第二张纸,从而首先开始创作“影字”部分。他先用水描摹上部三分之一左右的文字,接着用蘸满墨水的毛笔在此部分涂抹;墨与水的相互作用使这些字符呈现出浅灰色。然后他再将作品中间部分的文字用水描摹,再于其上覆盖一个镂空模版。随后立即用蘸有少量墨水的干排刷轻轻扫过模版镂空处,清水描摹的笔画比周围的干纸吸收了更多的墨,从而产生作品中间这些有纹理的“沙字”。接着,冯明秋在底部和顶部的纸张之间,放置另一块模版,勾勒其他可见的字符轮廓,从而完成全部“空心字”部分。在纸张的最下方留出未完成的部分,冯氏用深色墨水描写出剩余的字,墨干后再用墨水涂抹,形成“黑上黑”字体。最终的作品看似平坦且统一,邀请了观者按照传统从右上方开始,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阅读。这幅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留下的物理印记也是邀请观者见证其创作的每一个步骤。

  • 冯明秋从2002年开始尝试将阿拉伯数字和日期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形成了《数字系列》。5年后,他意识到数字和汉字一样,拥有表达时间顺序的能力。在2015年的《数字系列》首展中,冯明秋用传统笔法和机械工艺写下了日期和二进制代码的序列。这些作品拓宽了书法的边界,使他的创作与纯粹依赖文字的表现方式拉开了距离,更加接近水墨画。在《数字系列》的最新作品中,通过对书法独特的解读,冯明秋将视觉表现和透视渲染相结合,在从两种传统中汲取元素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表达可能。

  • Vacant Script

    冯明秋,《数字系列:定型空心字(一)》,2022,水墨纸本,21 1/4 x 30 3/4 in54 x 78 cm

    NumberS: Vacant Script with Excision, 数字系列:留空空心字

    尽管序列数字通常将离散的、有着逻辑秩序的时间嵌入到冯明秋的作品中,但艺术家有时也会有别出心裁的巧思给观者带来惊喜。在这件作品中的创作中,冯氏将多页手写数字与一些的三角形和矩形一起放置于同一平面上。接着,他将另一张纸覆盖于这幅拼贴画的上方,他以统一的风格勾勒出可见的数字。尽管每组数列中的时间序列是可读的,但这种逻辑进程被覆盖的、不同的方向的、和局部模糊的数字所打乱,使此件作品成为了一个连贯和杂乱共存的整体。

  • Pagoda transparent Script

    冯明秋,《数字系列:宝塔透字》,2022,27 1/8 x 56 1/4 in(69 x 143 cm)

    NumberS: Transparent Script with Pagoda, 数字系列:宝塔透字

    这幅作品的中央呈现一座宝塔风格的图形,搭配着右侧一方“元神出窍”印文。印文内容源自道教典范,描述修行者的灵魂能超脱肉体凡身的精神境界。在冯明秋的绘画中,他将此典籍与象征着佛陀从轮回中获得自由的宝塔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将这个印章钤在序列数字及椭圆形及之上,艺术家利用绘画和书法之间的张力来探索两种艺术形式上的解放。灵魂能从形式中逃脱吗?它能从时间本身中抽离吗?

  • NumberS: Shadow Script with Excision, 数字系列:留空影字

    冯明秋创作过程的时序被嵌入这件作品的各个层次之中。首先,他用淡墨在纸上写满了了一系列数字,然后用蘸满浓墨的毛笔快速地在其上平直刷过。这两种色调不同的湿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数字笔画在墨水最浓的地方扩散并晕染开。画面的右半部分是在浓墨笔触耗尽墨水时画下的,留下了与左半部分截然不同效果的刷状条纹。接下来,冯氏用刀片在纸张上刻下了箭头形状的镂空,指向不同图层上的元素。艺术家最后在作品的正中央上钤上姓名章。因此,虽然作品形式上的元素有很平衡的二维结构,但同时也可以被解读为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对于冯氏艺术创作过程的记录。

  • 冯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