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中国度过了他大部分的成年人生的欧洲血统的犹太裔摄影艺术家秋麦(Michael Cherney,生于1969年),和常年居住于新泽西的苏格兰血统的华裔水墨画家张洪(Arnold Chang,生于1954年),虽然两人都源自多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后皆因被中国文化史所吸引,而投身于中国悠久绘画传统的研究和创作。自2009年以来,二人开创了精湛的跨媒介合作,他们将胶片颗粒与墨点的相似之处作为契机,将经典水墨技法与摄影印本相融合,巧妙地模糊了两种媒介之间的差异。这一系列全新的作品,既不是照片,也不是绘画,而是两种媒介之间的对话和两位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二者以不同方式再次怀抱和重申了经典中国山水艺术的美学价值,同时也挑战了公众对“当代水墨画”的定义。
-
-
-
相比之下,张洪的工作方向恰恰相反。在收到秋麦精心编辑的截片后,张洪用他仔细挑选的,有时则是全新的笔触,创造性地扩展每一个细节,直到达到和谐的构图。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张洪多年的中国古典山水画训练,以及他辨别“笔触纹理”的必要鉴赏力。中国古典画家发展了“皴法”体系来描绘自然界的细节,特别是岩石和树木的特征。特定的笔墨技法与特定的纹理正式地联系在一起,最终成为一种风格图式,接受过训练的观众可能会识别来,比如“董源-披麻皴”或“李唐-斧劈皴”。但张洪并未完全模仿这些颗粒状的纹理图案,而是采用了互补的笔触,有时还会发展出独特的技法来回应每一个片段,例如,盐图系列。创作的结果是,两位生活在地球两端,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工作的移民艺术家之间进行的一场睿智诙谐的视觉对话,分享着他们对中国文化史的热情以及在共同框架下回溯中国艺术史的尝试。
-
-
张洪与秋麦的每一个合作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题材有时来自于对中国古代大师笔墨的致敬,有时则更具实验性,旨在探索东西方绘画技法和透视的差异,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创造与复制。
作为两个在美国出生的艺术家,张洪和秋麦平行生活并工作于两个不同的移民群体,对中美艺术界来说,他们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这或许反映了他们个人在调解身份认同和种族意识的奋争,他们的合作则是一项寻找平衡的研究——在西方与东方之间、现代与传统之间、在自然与抽象之间,在原作与复制之间。通过这些看似矛盾的立场,张洪和秋麦邀请观众超越历史对“中国”和“美国”艺术的构成和创作主体的限制,并发现一个更为灵活和全球化的视野——在这里,存在和归属的概念在根本上是绵延流动的。
张洪和秋麦的合作作品曾于多所博物馆展出,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密歇根州卡拉马祖艺术学院 、达拉斯克洛亚洲艺术博物馆 和香港大学艺术博物馆。
-
-
-
-
《山深 #1》 细节图
-
《仿郭熙的幽谷圖》这幅作品中的摄影局部描绘了离喀什不远的昆仑山的一个山面的抽象细节。 在秋麦数十年的旅行摄影中,昆仑山是他唯一遇到这种形态迥异的形状和纹理的地方。照片中呈现的纵横交错的裂缝图案让人与上海博物馆中宋代画家郭熙的一幅作品《幽谷图》产生联想。张洪的绘画创作中既是参考了那幅作品的构图,并参考了郭熙的笔法而完成。
《盐花》“盐印法”是最早的一种在标准绘图纸上印制摄影图像的工艺之一。摄影师会用盐溶液润湿纸张使其对光线敏感。为了对这一过程致敬,秋麦拍摄了在显微镜下溶解状态下的盐晶体。他放大了图像的细节,从而突出晶体的性质和结构。打印过程中增强了图像的分形特性,使得作品呈现出自然形式的外观。这幅作品展现的便是花朵绽放的外观形式。为了与盐的主题保持一致,张洪也创造了一种以喜马拉雅黑盐与墨水结合作为绘画媒介的技术。他虽然不是一个花鸟画家,但他还是忍不住试图用画笔来勾勒完善这幅盐晶体形成的天然花卉图案。
-
-
-
《倒影#2i/#2ii》
这组作品的摄影局部是相同的,是亚利桑那州普雷斯科特市的花岗岩山庄和沃森湖的景色。在《倒影2ii》中,秋麦通过将照片的颜色反转到它们光谱的对立面来 "反转"色调。 在 《倒影2i 》中看到的自然界真正的红绿相间色调在 《倒影2ii 》中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的蓝色和紫色。 在创作这组作品之前,张洪在他的个人作品已经有对类似的蓝色和紫色调进行实践。 这启发了秋麦对摄影作品的色相进行实验性的调整。当他尝试对他照片的色调调整,他惊喜地发现张洪运用的色彩出现在光谱的另一端。虽然这两张照片用相反的颜色描绘了同一个场景,但张洪对这种倒转的配色方案的反应是,创造出两个虽然关联但却独立的构图。
-
-
《黄山窥》
《黄山窥》系列的所有摄影局部都取材于同一枚35毫米的胶片拍摄的中国安徽省的黄山景象中。 在每件作品中,底片中的一个单独的、微小的细节都被放大到抽象的程度,从而唤起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并借鉴它们所启发的经典山水画笔法。在个别作品的创作中,张洪调转了原始图像的方向来创建垂直的山水构图。
-
“我可以将我们的合作比喻为一个沙漏的形状:物质世界的广大被收入镜片,继而缩减为粗颗粒的细小片段;聚焦这窄小的颈部、共享的茎干——即我们的艺术相遇并相通的时刻。我们在艺术实践之间、物质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中寻找共鸣。这些世界彼此映射、张力平衡”——秋麦
-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After Guo Xi's Deep Valley 仿郭熙的幽谷圖, 2019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After Xiao Yuncong 仿萧云从, 2019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Angles 角度 #2, 2020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Autumn 秋季,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Da Ming Mountain Study 大明山草稿 #2,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10,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11,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12,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4,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5,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7,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8,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Huang Shan Passages 黄山窥 #9,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inversion 倒影 #2i, 2020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Inversion 倒影 #2ii, 2019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Landscape After Wang Jiqian #2,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Mount Hua 華山 #2, 2018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Mountain Depths 山深 #1, 2019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Salt Bloom 盐花, 2021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Saltscape Lattice 盐图晶格, 2018
-
Arnold Chang & Michael Cherney, Scholartree 槐, 2019
-
-
More about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