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评析 | 王方宇评析《冯明秋的篆刻艺术》

王方宇

中国篆刻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传统意义上,中国篆刻具有装饰和鉴别书画的双重功能。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它们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大多数的印章图案和书法一样,都是对汉字进行重组和创作。印文中使用的字符通常为意思简明的成语或句子。篆刻的艺术价值通常可以通过对印章的线条、构图、图形的生动性等方面做出评价。与书法一样,在过去的两千年里,篆刻印章的格式和形式仅仅发生了微乎其微的变化。

虽然篆刻被认为是随书法作品共生的产物,但它仍然具有许多不同于书法艺术形式的特征:

传统上,印章的存在通常伴随着绘画或书法作品共同存在,但是通常一件书法作品却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独自存在。印章中使用的文字大多仅限于高古形势。相比之下,书法作品则表现出了多样化的书写风格,如:楷书、草书、隶书和篆书。印章的形状通常为正方形、长方形(垂直或水平)、椭圆形(垂直或水平)、圆形或具有独特的外形,印章的不同形状通常取决于制作印章的原材料的本身特质。

这两种艺术形式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印章是用刀在石头、玉石、象牙、木头或竹子上制作的,而书法则是用笔墨在纸或丝绸上制作的。印章的大小尺寸从四分之一英寸到五英寸不等。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方式通常是和书法作品应用的各种展现方式基本相同,例如:悬挂样式的卷轴、手卷、画册、四片或六片绘版,亦或是扇子。

与中国艺术的所有形式一样,篆刻的风格和形式也受到古代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而如今,冯明秋已经成功的开创出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和创作道路。冯明秋是一位感性的,有思想的艺术家,他以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实践,试图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树立自己的艺术理论。

受到了他最敬仰的艺术家齐白石(1864-1957)的影响,冯明秋通过自学,研习了关于篆刻艺术的全部知识。他基于传统篆刻艺术的进行的第一部创新举措是决定不沿袭秦汉风格,而秦汉风格几乎是所有篆刻家的标准模式。从那以后,他开始学习古代文字,并练习雕刻,只有在自己的直觉和感觉的指导下。

冯明秋的三个作品将作为实例在这里清晰的向观者展示他是如何将创造力和对传统风格的理解结合起来,摆脱过去,创造出全新的形式。

有我:在这枚印章中,较为粗广的外框通常也可以于传统形式的印章篆刻中被看到。它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其文体创新表现在文字本身突破了外框的限制,反而在构图上结合外框的线条进行了崭新的构图方式。

自有面目:冯明秋在创作这枚印章时遵循了一种传统的古法,以纯红的为背景而字符则以白色的镂空形式出现在印章上。然而,他通过将宽阔的外框改为白色,而后在外部以细红线勾边,成功地使印章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不馆:如前所述,印章的本体通常遵循雕刻材料的自然轮廓。然而,冯明秋作品中,他特地应用三角形等几何图案来制作印章,或是在创作中让文字在边框内外自由的延伸。以他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呼应了印章形态各异的特点。

篆刻文字的通常可以被受过篆书阅读训练的人识别。由于这些文字的风格不规范,文字的结构有时也会因构图的原因而改变,甚至于一些有经验的学者也难以辨认这些文字。但是,欣赏和享受印章雕刻的美感并不总是需要基于是否具有可以阅读理解文字能力。当接受和理解了这一观点,冯明秋在进行印章篆刻的创作中为了追求对构图上的进一步艺术提升,他突破的在文字上使用的局限性。他印章中包含的字符,有时候并不需要具有具体的意义。他甚至使用了解构的方式来重组汉字。部首的重新创作组成的并不一定是正统的的汉字符号,他们可能只是在视觉上具有相似之处。当然,这些文字在印章中的意义并不是用来阅读理解的。

冯明秋在篆刻艺术创作上的最具革新的理念是,让篆刻脱离书画附属印章的实用功能,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媒介。他的大型篆刻作品系列,在尺寸上可以突破到达5°-7英尺,以红白二色为主体,作为独立的悬挂装置艺术品。在中国艺术世界里,需要创新者,特别是那些被传统教条紧密束缚的领域。而事实上,其实他认为任何印章,无论任何大小,都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看待。

那么现在,在篆刻和书法的领域,已经是时候解放它的艺术形式了。

 
2020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