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et only voice echoed exhibition poster.

    “但聞人語響:Yet, Only Voice Echoed”

    FQM将为大家带来自成立后首个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的群展,作为画廊研究项目QM Project的延伸行动,此次展览邀请Artnet新闻中文网编辑总监Cathy Fan策划,呈现了六位当代艺术家共七个如诗的作品系列。

     

    展览经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带领观众进入一段有关跨文化语境下一场关于诗意转译的影像之旅。参展的艺术家包括秋麦 (Michael Cherney)、康兰丝 (Lois Conner)、苏杰浩、沈玮、陈荣辉和Benjamin Langford。

     

    展览名为“但聞人語響:Yet, Only Voice Echoed”源于策展人对《鹿柴》的译本,诗句描绘了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处的幽静景色,寥寥二十字却余味绵长,充满绘画意境。在空山之中忽闻的人语,却并未见人影,描绘了一种孤寂山林中短暂而局部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主观的,甚至可能是幻觉的。诗句让画意跃然于脑海,充满想象空间,是真正的“诗中有画”。可以大胆想象,如果王维穿越而来现代与摄影术相遇,他一定会用光影将自己笔下的盛景表达而出。
  •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都热衷对这首诗的赏析与解读。美国当代作家和翻译家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在1987年出版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汇集了自1915年以来对此诗歌的多种语言的译文,让人深感在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的文学转译过程中,充满画面的诗句原意是如何在新的语言和表达中被取舍,而文本的信息又是如何被重塑的。“但闻人语响”,未见人影的五字,经过转译和想象,原文的气韵、情绪和味道在读者脑中以各种方式被延展和想象开来。

    这首诗与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既是展览的缘因,也恰与展览“终章”空间中的作品同名。诗歌语言从日常会话和行文的规范中跳脱,与非叙事性的摄影创作异曲同工。摄影的诗意方式常常以“省略和缺席”来表达,可以看作是一种暗示形式的表达,一如“空山”中缺席的“人影”。文本的缺失既是摄影媒介的局限性,但也由此产生了图像被转译的趣味。

     

    此次展览中囊括的多为非叙事性的摄影作品,在时间和空间的切片中展开整个诗意的叙述,它们或展开对自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追问,或以摄影本身回溯个人与集体记忆。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们也乐于逾越摄影媒介的常规体裁和制式,让材料成为创作中求索的有趣载体。

  •  

    Michael Cherney

    Lois Conner

    Su Jiehao

    Shen Wei

    Chen Ronghui

    Benjamin Langford

  • Michael Cherney, Bounded By Mountains H3, archival pigment ink print on Xuan paper, closed dimensions 10.2 in x 7.5 in (accordion-fold album; 11 leaves), fully opened lengths vary from 134.6 in to 269.2 in. printing and mounting: Autumn 2006-Winter 2007
  • 秋麦

    融合对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材料和形式的探索,秋麦(b. 1969)的摄影是对悠悠中国视觉艺术史的静思。此次展览呈现的《山重集》系列的两本册页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张35毫米底片中一条细长的局部被放大,分割成数张单页,打印在宣纸上,然后装裱成传统经折装册页;由此产生的图像模拟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通过聚焦物象的本质和气韵,他的摄影传达了大自然超越一时一刻的、亘古长存的特质。

  • 康兰丝

    艺术家康兰丝(b. 1951)试图通过摄影以一种有意而又微妙的方式揭示时间流逝的感觉,其照片描述了她与可见与想象、事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在纽约的摄影之旅中,康兰丝的用摄影去展开研究和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成为了谁,以及我们是如何到达这个动荡的历史转折点。这两张展览中的纽约街景是她去年研究调查的一部分。

  • Lois Conner, Saks Fifth Avenue, New York City From “Shooting Fifth Avenue” Series, archival pigment ink print
    on 100% cotton fiber Hahnemuhle with 2” border, 24 in x 36 in, 2020
  • yellow photograph of armchairs.

    Jiehao Su, Empty Seats, archival pigment print, 2016

    苏杰浩

    苏杰浩(b. 1988)的《瓦莱:日常图景》创作于 2016 年在瑞士瓦莱州三个月的驻留期间。艺术家被瓦莱地区的自然细节和文化记忆形成的综合氛围所吸引,试图依赖直觉化的感知去观察事物,并探索一种主观的地方感。与此同时,艺术家也检视了摄影作为一种节制的时空媒介,如何去清晰直接地再现物象的美,进而唤起某些心理性的体验,回应上述的文化情境。

  • black and white self-portrait

    Shen Wei, Bindi, Ink on archival pigment print,22 in x 17 in, 2014 

    沈玮

    沈玮(b. 1977)的《隐形舆图》结合摄影图片和极简绘画的形式,通过对中国哲理中的“气”的个人化认知,展示了一个有诗意的、超现实的和充满诱惑力的多元化空间。

  • 陈荣辉

    陈荣辉(b. 1989)用在美国逛超市时看到的迈耶柠檬,“还原”一个百年前植物猎人跨越中美的被遗忘的事实,讲述一个全球下背景下的“距离”故事。陈荣辉的另一件作品将《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用书写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用摄影的方式去重构诗歌的意境,用熟悉的东方美学对摄影的可能性进行探索,亦是对对于文化多元性的思考。

  • gallery space with art hung on the wall.

    Benjamin Langford

    Benjamin Langford(b. 1992)的植物般虚幻的作品在画廊室外花园墙上盛放,让观者处于一种奇妙的超现实假象中。他用微距拍摄花朵,用室外材料制成超现实的柔软雕塑,让自然以本能和触觉的形式,再次贴近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