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Artnet 发布访谈:“关于策展人陈霄与艺术家張洪的合作”。

Artnet

 

 

近日,Artnet采访了策展人陈霄和艺术家張洪,探讨了两人正在FQM纽约空间呈现的艺术家个展“山色有无中:張洪关于色彩的探索”的合作。访谈通过七个问题,挖掘了展览的策展思路,并就中国艺术的媒材、身份认同出发,讨论了中国艺术史与美学在当今的接受与认可。

 

FQM也为读者提供了采访的中文翻译,如下:

 

向策展人陈霄Joy和艺术家張洪提出的

 

关于在FQM空间举办的新展览的七个问题

 

 

位于曼哈顿的上东区,FQM空间一直致力重新为亚洲当代艺术定位。FQM意图改变人们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的倾向,并调整人们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FQM空间文化生产与研究部门的各类合作项目,以搭建艺术家、评论家和机构之间的纽带,创造出专业的平台展示给更广泛的观众。近期,FQM空间邀请了陈霄Jo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博士候选人、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访问研究员,策划了艺术家張洪的个展“山色有无中:張洪关于色彩的探索”。该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6月22日,呈现了艺术家張洪对于色彩运用和构图的创新,同时也将其作品置于更广阔的艺术史背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轨迹之中。

 

近日,我们与艺术家和策展人进行了对谈,深入了解了更多有关构建此展览的过程,以及他们希望为整个中国艺术界所做出的贡献。

 

▲ "山色有无中"展陈 ©THE FQM

 

你最近受FQM空间邀请策划了艺术家張洪的个展,你能谈谈这次合作是如何促成的吗?

陈霄:我第一次与張洪老师相识,那个时候我正跟随导师李慧漱教授在纽约看画并且忙碌于关于中国文人画家萧云从的博士论文研究。因为对于十七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共同热爱,我们很快就建立了联系。不久之后,我就开始跟向張洪请教中国水墨画及鉴赏。多年来,我们就他的艺术实践进行着深入的交流,尤其是他近年来对色彩的探索。令人赞叹的是他对于色彩的尝试始于十年前,而我有幸能见证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将色彩和水墨地融合到他的作品中。我发现張洪将色彩融入中国山水的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又蕴含着极其细腻的情感,这为我之后可能要策划的展览提供了独特的叙事视角。感谢FQM空间的支持,让我有了如此难能可贵的机会可以策划張洪的个展,并把他最新的系列作品呈现给观众。

 

▲ "山色有无中"展陈 ©THE FQM

 

你在筹备这场展览的过程是怎样的?

陈:我的策展方式根植于中国艺术史,同时也努力的让西方观众能够接触并且理解中国艺术。 在大多数中国古典文人画中,颜色常常被视为笔墨描绘物象后的附加表达,在笔墨勾勒出图像结构之后才会被添加的。 对于过去的文人艺术家来说,最精英的形式是书法,因此绘画中的笔触能否展现出好的书法品质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張洪对色彩和水墨给予了同等的重视,在保留中国文人艺术精髓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新。 对于西方观众,尤其是纽约的观众来说,張洪将色彩融入绘画的实践可能不易理解,因为色彩是他们西方艺术实践和欣赏中如此基本且生动的元素。这种差异使得張洪的创作方法既独特又富有挑战性,对西方的观众来说,要完全理解他的作品也是一种潜在的挑战。 因此,我选择了既能体现中国文人传统又能吸引西方观众的作品。 通过这次画展,我展示了張洪的艺术历程,关于他几十年前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色彩理念,又是如何不断地将色彩与笔墨相融合,以及他近期在色彩表达方面的自由释放。

 

你希望这个展览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启发或者传达给大家什么信息?

陈:我希望这次展览能让观众,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对中国绘画和视觉文化有更多且丰富的欣赏和理解。 如果那些熟悉中国艺术的人能够重新审视、甚至挑战自己对中国艺术史中色彩的理解,去发现色彩可以像笔墨一样传达中国文人艺术的精髓,那就太好了。 更广泛地说,我希望观众能理解艺术可以同时具有传统和当代性,不仅仅是在中国山水画中,在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中也是如此。 如果观众能够在这个展览中,在张洪创作的彩色山水画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享受个人的沉思,那将是真正有意义的收获。

 

▲ "山色有无中"开幕酒会 ©THE FQM

 

可以描述一下这个展览如何与当下中国艺术和学术产生一种对话或如何与之相契合?

陈:这个展览正好契合了当今中国艺术的现状,即寻找到自身的表达方式。但这在尤其是在像纽约这样的环境下,面临诸多挑战。实际上,当地人对于中国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关键在于如何以一种能与当地观众产生共鸣的方式呈现。此次展览通过以色彩的角度叙述了中国书画史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通常,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人们会过于专注数码影像,从而忽视了作品实际的物质性,例如笔触和颜料。这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欣赏这些当代艺术作品的难得机会。当观赏張洪的画作时,观众可以从中发现取自于历史名家的笔触皴法、元素以及风格,从各个方面让他们想起中国传统绘画。这是一种培训年轻一代,甚至提醒经验丰富的艺术爱好者如何欣赏作为实物的绘画的方法。 这次展览不仅仅是展示当代艺术家的画作,更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确保传统不会被遗忘,而是被用来丰富当代艺术。同时,它还旨在寻找与纽约当地观众产生共鸣的叙事和观点,确保中国艺术在全球艺术舞台上继续蓬勃发展并为自我发声。

 

 

 ▲ 策展人陈霄Joy和艺术家張洪 ©图片来源: 陈霄

 

您可以描述一下您和陈霄的合作经历吗?

張洪:这次展览与陈霄的合作是一次十分愉快的体验。由于我的作品完全基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美学,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位既了解文人理论和实践,又乐于接受新式解读和方法的策展人。 陈霄在这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她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选择。她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我的全部作品,着重关注我是如何将色彩运用作为贯穿所有作品的主题,并精心挑选了近期可以代表我长期艺术发展的画作。同时她向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的技巧和理念的问题,这激励了我去更深入地分析自己的画作,也更清晰地表达我的创作过程。

 

您希望观众从您的作品中能获取什么?

:与FQM空间合作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他们的客户群体巨大的多样性。 由于他们的学术性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大家的,FQM空间很完美地将博物馆策展人、专业学者和收藏家聚在一起。亚洲传统艺术的藏家可能会对中国或日本绘画的最新发展感兴趣。 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可能正在探索当代亚洲和亚裔美国艺术家的作品。 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观众能够更深入地去欣赏水墨画,并理解艺术可以同时具有传统性和当代性。

 

▲ 苏富比现场拍卖(ca. 1980s) ©图片来源: 張洪

 

您是20世纪80年代苏富比中国书画部门的创始人及负责人,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您有没有注意到中国书画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转变,无论是您自己还是其他人?

張:当我开始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当时的苏富比帕克・伯奈特)工作时,国际各大拍卖行都没有单独的中国书画部门。 中国书画偶尔会在中国艺术品部门的拍卖中出售,该部门专注于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和其他媒介的艺术品,但拍行内部并没有中国书画专家。 整个20世纪80年代,苏富比和佳士得分别成立了中国书画部门,经过反复试验,我们逐渐规范化了拍品图录格式,并根据广大艺术家的公开拍卖结果建立了价格体系。

 

我们把中国绘画分为“古典”和“现代”两大类,通常会在纽约提供最好的前现代绘画,在香港提供最好的20世纪作品,以此同时建立两个市场。 我开始将最优秀的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加入到我们的拍卖中,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别:“现代与当代中国绘画”,这使我们能够展示张大千、林风眠、李可染和陆俨少等名家的画作,而这些艺术家当时都还健在。 在20世纪80年代和大部分90年代的时间里,中国大陆还不是一个市场力量。 受到政治因素这一复杂原因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时传统文人水墨画并未受到提倡,而是在推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画派的油画。 因此,在我在苏富比任职期间,主导的审美是由美国、香港和台湾的买家决定的。

 

随着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逐渐开放,到21世纪初期,同时也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增加,中国买家开始主导中国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书画方面,这种趋势近年来一直得以持续。 我所见证的市场的最大变化无疑是中国古典和现代绘画以及其他艺术类别的中国收藏家数量急剧增加。 我倍受鼓舞的是年轻藏家对“水墨艺术”的接受度,包括传统和实验性的水墨绘画形式。

 

 

▲ 苏富比香港工作人员(1980s) ©图片来源: 張洪

 

 

 

 


阅读全文

202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