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代初至2000年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馆在学者方闻(1930-2018)的带领下建立了美国规模最为庞大的亚洲艺术收藏,使其成为一座因陈设古代作品而闻名的艺术重镇。
2000年后,在现亚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的推动下,亚洲馆开始囊括当代艺术、扩展其基于中国传统艺术脉络所延续的当代作品收藏,旨在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对话、展示亚洲传统艺术的脉络在今天以及未来的可延续性。就在这一时期,一件名为《山重集》(Bounded by Mountains)的摄影册页作为第二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被纳入馆藏,而它的创作者却并非中国人(甚至不是亚洲人)——这位艺术家名为Michael Cherney,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秋麦”。
秋麦 Michael Cherney是波兰犹太后裔,196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其创作虽以摄影为主,但人们却很少在当代摄影类别的展览中见到这个名字。而在西方大型博物馆亚洲部门、国际拍卖行、老牌亚洲画廊策划的基于中国传统脉络延伸的水墨当代艺术的群展中,他的作品常常在列。
近年来,秋麦的身份和他的创作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中美当代艺术界的重视及相关学术探讨——作为一位跨越文化与国界的艺术实践者,秋麦的创作挑战全球化视野下当代艺术的边界。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览现场,秋麦 Michael Cherney作品《山重集》,©THE FQM,2021
“用镜头记录长远的历史视角”
1991年,刚刚从纽约州立宾汉顿校区大学获得亚洲历史本科学位的秋麦远赴中国学习中文,计划承接父亲的外贸事业。两年后,由于身患癌症,他不得不中断学习回美国治疗。在这段特殊的时间内,秋麦读到《The Fights》这本介绍其外祖父查尔斯·霍夫(注:秋麦的外祖父查尔斯·霍夫 [Charles Hoff, 1905-1975] 是一位以体育摄影闻名的摄影家,曾任职于《纽约日报》。1937年,霍夫曾拍到过德国兴登堡号飞艇在美国新泽西洲降落时发生爆炸的悲剧瞬间,这张照片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录。) 摄影作品的书籍,让秋麦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事业选择。此后,用摄影来观察生活成为了他的人生方向。
秋麦外祖父查尔斯·霍夫(1905-1975)的摄影作品书籍《The Fights: Photographs By Charles Hoff》
转向摄影领域之初,秋麦尝试着从多种角度和方向开展自己的创作,直到2002年至2003年间,秋麦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即用镜头记录一个长远的历史视角。
“中国在世界上是特别的,因其保有一个持续的从未被完全打断的艺术传统,这个传统一直追溯到古代。而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可以用摄影来捕捉这个历史时刻,实为珍贵。”
此后,秋麦带着摄影装备跋涉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边旅行边创作,寻索名载艺术史中的古迹,在这片承载在悠久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土地上,透过自己的镜头来捕捉和记录这些转瞬即逝却真实存在过的瞬间。在不断的艺术尝试中,他购买了一本空白的经折装册页,把照片剪成片段贴在册页上发现这样处理过后的摄影作品竟然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原理相呼应,观者既可以让视线游走于作品的局部,又可以从整体上有宏观的视角。2004年到2005年之间,秋麦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册页作品,也就是最早的《山重集》系列。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览现场,秋麦 Michael Cherney作品《山重集》,©THE FQM,2021
继郎世宁之后,第二位进入亚洲馆藏的西方艺术家
《山重集》很快受到了美国的公立艺术机构和艺术史学者的关注。2005年,刚刚完成的《山重集》系列的第一件作品进入了圣芭芭拉艺术博物馆的收藏。这可以说是秋麦艺术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由此也开启了他艺术人生的大门。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画” ©The FQM
在艺术史学者的引荐下,秋麦于2006年加入了纽约老牌亚洲艺术画廊——怀古堂(Kaikodo),并在怀古堂多次展出。怀古堂创始人Howard Rogers和Mary Ann Rogers夫妇曾是中国绘画史研究巨擘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 1926-2014)的得意门生。这间传奇的画廊专注于亚洲近现代古代艺术,早在90年代初期画廊主便开始向西方的艺术机构和藏家推介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为水墨艺术群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门也关注到了秋麦的作品,并在何慕文的主张下收入了《山重集:华山图册》。秋麦的作品成为继清朝康雍乾三朝御用的意大利传教士、中国宫廷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后第二位进入亚洲馆藏的西方艺术家。
秋麦2007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纳入一位西方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入馆的这个决定,在当时可以说极具慧眼和胆识:慧眼是基于秋麦与曾经馆藏里郎世宁“一古一今”的西方艺术家身份,共同勾勒出中国自晚明以来政治、社会、文化全球化的历史线索;而胆识则体现在纳入一件当代西方人的摄影作品这个行为本身,它可以说是挑战了人们这一时期对于当代中国艺术局限的认知——中国艺术=中国人创作的艺术。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展览现场,秋麦 Michael Cherney作品《山重集》,©THE FQM,2021
为增加和扩充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亚洲当代艺术的理解,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先后多次在大型展览中加入秋麦的作品,秋麦的加入为展览的叙事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和意义,其中包括2007年秋麦作为唯一一位西方艺术家与蔡国强、展望、徐冰、海波、洪浩、秦风、于彭一并出现在大都会策划的展览《旅程:测绘中国艺术中的大地与心灵》中,2015 年参展《中国册页艺术》,然后是2017-2019年的三年联展《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画》。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画” 展览现场秋麦参展作品《长江万里图:攀枝花》细节 ©The FQ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画” 展览现场秋麦参展作品《长江万里图:岳州》细节 ©The FQM
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史教授谢伯轲(Jerome Silbergeld)在其大学艺术博物馆推出《从外至内:中国×美国×当代艺术》(Outside In: Chinese × American × Contemporary Art)展览,邀请了张洪(Arnold Chang)、秋麦、林志、刘丹、Vannessa Tran和张宏图六位艺术家参展,这六位艺术家国籍均为美国,但他们的作品均根植于中国文化。展览旨在借此再次强调并拓宽人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和美国当代艺术的理解,让人们以更灵活可变的方式去看待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和美国艺术这几个类别。
《从外至内:中国×美国×当代艺术》(Outside In: Chinese × American × Contemporary Art),普林斯顿大学出版,2009
谢伯轲在展览文章中指出,当时美国对于中国新时期艺术的理解正逐渐囿于狭义的当代性和实验性,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艺术实践。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的秋麦,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基于传统审美的作品,便打破了那一时期艺术认知的局限,因而成为这个展览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后,美国的中国艺术收藏重镇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推出了秋麦个展《石与雾中:秋麦的中国山水摄影》,其作品也相继进入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伯克利大学艺术博物馆和盖蒂研究院等艺术机构,进一步肯定了何慕文与谢伯轲的决策的先锋性。
模糊摄影与水墨绘画的边界
秋麦作品中极为重要的面向是摄影与画意的交融。在谈到当初为什么选择摄影这个媒介时,秋麦曾提到自己在寻找一种“精简的语言”。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他找到了发展这种语言的源头,因为中国山水画能够以极简的语言抓住自然的本质。经年累月对于山水画的观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摄影创作。因此,他也将摄影看作是一种临摹山水的方式。为了创造散点透视的空间效果,秋麦会有意减少透露与具体时间、空间有关的细节,如影子、地平线、植被,他更偏爱雾、雪等天气。
通过摄影临摹山水,与以绘画临摹虽在呈现效果上气息相通,在创作过程中又截然不同。比如,秋麦提到,有些照片上的细节事出偶然,在拍摄的时候并未留意,而是等到将照片在屏幕上放大之后才发现。他将这种随机称为“二次记忆”,即通过编辑照片的过程重新创造了记忆。摄影的瞬时性和偶然性让秋麦的作品具有了不同于绘画的属性。
秋麦,《扇面 #2》,2010
在媒介的探索上,秋麦的创作实践模糊了摄影与水墨绘画的边界,因此秋麦的摄影又可以说是关于界限的艺术。这可以从他与张洪(Arnold Chang)的合作中看出。两位艺术家于2007年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结识,张洪发现,秋麦摄影作品中对大自然肌理的呈现和自己创作的山水画的笔触非常相似,这种艺术创作跨媒介的共鸣,促成了两位艺术家的合作,两位的合作一直延续至今日。由于秋麦的摄影关注的细节与中国水墨绘画中的笔墨都是对大自然真实景观的描绘,这再一次让人们将其作品与水墨艺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张洪和秋麦,《Inversion #1》,宣纸本、摄影、水墨
张洪和秋麦,《Inversion #2ii》,宣纸本、摄影、水墨
经历西方学术和市场,两个体系发展的完整蓝图
纽约苏富比Sǀ2画廊2013年开始举行以水墨为主的当代艺术品展览,秋麦受邀先后参展了2016年的《文心内秀》和次年的《道殊同寻於墨》,他的作品也得以被更多收藏家熟知,由此逐渐进入到重要的美国私人收藏体系,这其中包括收藏家——Yahoo创始人杨致远先生,2018年斯坦福大学康托艺术中心举行了杨致远与妻子山崎晶子的当代水墨艺术收藏展览《墨镜:杨致远中国当代艺术收藏》。
2016年,张洪和秋麦的作品于纽约苏富比Sǀ2画廊以水墨为主的当代艺术品展览中展出
秋麦近十年在美国的艺术生涯,从其作品被西方学术机构发现,到进入一线画廊的代理,再到国际拍卖行的推广,经历了西方艺术圈学术和市场两个体系发展的完整蓝图,他的创作实践也在此期间逐渐被中国的当代艺术策展人所认可,先后参与过包括皮道坚、吴洪亮、王春辰、于洋等重要学者在中国策划的展览。去年山东美术馆的《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秋麦的《长江万里图》系列中的八个手卷作为重要参展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一套的节目《朝闻天下》所报道。
《朝闻天下》节目有关 “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报道
为中国文化史所吸引,这位西方艺术家远行到中国,创作了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脉络的摄影作品。作品再回到西方,激荡起全球当代艺术中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边界的深远讨论。经历数十年的辗转,秋麦的创作的意义和影响皆被认可,最终回到艺术家定居之地——中国。
艺术家 秋麦(阿戈拍摄)
秋麦和作品一同经历的旅程就如同《山重集》的名字所指:中文标题来自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英文标题“Bounded by Mountains”则来自于法国哲学家蒙田(1533–1592)的一句话:“欲求那埋藏山间、虚实蒙蔽世人的真理,但在山外之山中。”不论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还是山外之山,都指向了跨越边界时的曲折和变化,也可以看作对秋麦跨越国界、媒介和艺术类别的创作实践的一种概括。
*近日,秋麦的两件《山重集》系列中的作品《北宋神道》和《山重集H3》在纽约FQM的展览“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上展出。《山重集》系列开始于2005到2006年,是秋麦最早开始的作品系列,到现在为止已有三十件作品。
但闻人语响:Yet, Only Voice Echoed
展览时间:7月3日至8月21日
展览地点:Fu Qiumeng Fine Art丨65 E 80th Str, Grd Flr, NY, NY 10075
202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