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泰祥洲 - 考古学与当代艺术的”融汇“,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迎来25周年庆

5月27日,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迎来25周年馆庆,汇集鲍蓓、崔岫闻、E.V.戴、阿南迪塔·达塔、马克·福克斯、安妮塔·格莱斯塔、泰祥洲、徐冰、展望等十四位艺术家作品的展览“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在鸣鹤园中开幕,5月28日、29日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也在进行中。“本次展览的初衷是展示当代艺术作品,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经过6到7年时间的工作,这一初衷才得以变成现实。今天的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就如一个湖泊,将观照祖先生活的考古学和联系当下的当代艺术融汇。”赛克勒基金会赛克勒女爵士国际展览项目负责人及策展人贝纳维德斯说。

“早在1986年阿瑟·姆·赛克勒博士(Dr.Arthur M. Sackler)就提出建立本馆,之后在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的推进下,建馆计划才得以成为现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说。1984年,赛克勒就曾向北大传达了自己的心愿:愿我的捐赠能使一座现代化的考古学专题博物馆出现在北京大学,它将不但在展陈设计、温度控制、文物安全和教育功能上有最好的条件,而且能承担培养新一代考古文博学者的重任。1986年,赛克勒终于在燕园中的鸣鹤园与夫人吉莉安·赛克勒、美国驻华大使罗德、中国卫生部长钱信忠、北大校长丁石孙一同为北京大学阿瑟·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和吉尔·赛克勒雕塑花园奠基。次年5月,赛克勒去世,七年后的1993年,在吉莉安·赛克勒的推动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才正式建成开放。它完整地收藏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成就,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座考古专题博物馆。

本次展览正是5年前启动的“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的延续。艺术家泰祥洲2011年就曾在此做过个展,本次带来的《天象·方壶》创作于2017年。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他说:“方壶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既代表蓬莱仙境,也代表微缩的宇宙,这是‘天下’系列中的一件。我的博士论文就是探讨天文和绘画的一种关系,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所有当代的作品解决得都是未来的问题,对未来的关照和想象,而山水画在今天不仅仅是画山或画水。创作这幅画时,我还是用山水的基本技法,又希望能够克服人为的摆放,让画面运动起来,虚实结合。”

艺术家展望带来的作品《假山石—175号》摆放在博物馆中庭,与院中的太湖石相映成趣,“当谈到北大赛克勒博物馆,首先在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个太湖石。”展望说。经过了复制中国假山石的摸索实验,他的假山石系列已经褪去和自然的联系,与现代都市的架构紧密相连,而与自然山石的并置又形成新的对话。徐冰《背后的故事:浮恋暖翠图》同样与传统相连,清代王原祁就曾画有《浮恋暖翠图》,观众通过毛玻璃观看这一装置,将杂物平面化,得到被过滤、净化过的结果(画面),艺术家介于客观存在和艺术作品之间,将现实进行过滤。

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托妮·斯科特,其《生命的圆环和轮转》以另一种方式“寻根”,她说:“作品红色的羽毛意味着血脉的传承,特别是亚洲和美洲的传承,按照考古学的观念,人类是从东亚大陆发源沿着白令海峡迁移到美洲大陆,所以我们两个大洲本就是血脉相连的。”纽约艺术家E.V.戴介绍自己的作品《苔藓球——冥想的概述效果》时说:“这个作品原形来自一个文艺复兴式公园中的苔藓球,非常有雕塑感,又很像宇航员到了月球,他回头看地球时映入眼帘的地球景象,我们称作概观效应(overview effect),看到这样的地球,人会有一种十分正面和积极的想法,认为我们同在一个星球,同根同源应该和平共处;这件摄影作品就是和这种概观效应有关。”

来自伊朗,后生活在欧洲的玛丽亚姆·纳杰德更关注移民问题,《被禁锢的幻象》图像截取自广播电视上的新闻图片,但他故意与西方宗教绘画的用光背道而行,作品的上半部分几乎全黑,在阐述自己作品时,他说:“人们看新闻时不会真去关注图像意味着什么,我想让图像停留下来,以绘画的方式永久保存图片,让人观看并思考。在现今的世界,艺术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审查、审核,我的绘画方式就是一种自我审核,看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过猜想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

 

广建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重要资助人

杭侃提到的阿瑟·姆·赛克勒博士不仅是这所博物馆的冠名人,也是上个世纪国际收藏界的传奇人物,正是在他的出资下,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赛克勒馆(Sackler Wing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立——著名的古埃及丹铎神庙(Temple of Dendur)和中国及日本艺术史研究中心就坐落其中。此外,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和隶属于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之下的弗利尔与赛克勒艺术博物馆(Freer and Sackler Gallery)等重要的艺术机构和研究项目也先后成立。1993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教学博物馆正式开放。

 

赛克勒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始于1950年,“我偶然在某个家具店里看到一些中国明代的家具,生活自此便不同了。我开始意识到这里有一种美,一种还没有被普遍欣赏和理解的美。”从那时起,赛克勒逐渐开始了对中国艺术品的研究和收藏,甚至称偶遇中国明式小桌的这一天是“在1950年的一个美好日子”。此后,赛克勒专注于收藏大量亚洲艺术。

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大都会博物馆曾给赛克勒一小片地方来存放他的中国藏品,名曰“阿瑟·姆·赛克勒中国早期石雕艺术品展厅”。赛克勒原本希望这些存放的艺术品在大都会做一场中国艺术精品展,但交涉了几年均未成功举办,全因大都会博物馆方面希望赛克勒答应把这批藏品中的重要物件捐赠给博物馆。直到史密森尼博物馆开始为在华盛顿的新馆事宜而联络赛克勒,直接获赠1000余件他的私人亚洲艺术藏品,主要有中国青铜器和玉器、漆器、绘画,近东的陶器和金属器,南亚和东南亚雕塑。另加400万美元的建馆资助。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主管、中国书画专家方闻称赛克勒是“全世界中国古代艺术品最大最重要的收藏家”。正是赛克勒在亚洲艺术上的大量投入,让其成为亚洲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资助人之一。(采访/撰文:TANC)

 

展览信息

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

  •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 2018年5月27日 – 8月27日 | 9:00 – 16:30
  • 参展艺术家: Bao Pei/Cui Xiuwen/E.V. Day/Anindita Dutta/Mark Fox/Anita Glesta/Patricia Guzman/Nicolas Herrera/Maryam Najd/Frieder Nake/Toni Scott/Tai Xiangzhou/Xu Bing/Zhan Wang
201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