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八大山人晚年巨作现身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Exhibition poster

 

《纽约时报》首席艺术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霍兰德·科特(Holland Cotter)曾经这样评价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China Institute Gallery),“华美协进社在长时间内持之以恒地推出一些纽约市内最好的亚洲艺术展览,拥有一流的展品、精美的展览布置、以及和艺术领域中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画册”。他的评价贴切地概括了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目前的展览《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1368-1911》。本次展览汇集了百余幅中国古代名家绘画精品,这些作品借调自天津博物馆和常州博物馆的馆藏,其中一些极少离开中国。与展览配套的,华美协进社还出版了一本详尽的图录,其中包含了知名学者撰写的学术研究,为作品提供广泛的艺术历史背景和深入的分析。

 

A picture containing indoor, wall, ceiling, art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八大山人(1625-1705)晚年所创作的一幅超过12米的巨幅手卷。作为明朝末代皇族的后裔,八大山人(本名朱耷)一生常需要隐姓埋名,甚至遁迹空门,借以隐蔽和保护自己。他在面对1644年满洲入侵和随后清朝的建立时所感受到的复杂情绪,无法公开表达,却在艺术中找到了强有力的抒发方式。尽管八大的一生仍然充满疑团,但是得益于王方宇、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和李慧漱等艺术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目前能够相对全面地了解八大的生平和作品。

 

在谈及正在展出的八大手卷时,李慧漱评论道:“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最能突显其内心世界之繁复与戏剧性的莫过于天津博物馆所藏的《河上花》图卷。” 这里的花指的是荷花,它象征着纯洁,并且对八大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贯穿了八大的创作生涯,某种程度上说,就像睡莲之于莫奈一样。班宗华在《荷园主人》一书中写道,“荷花意寓美德与救赎,而且寄托了再生彼域的承诺,”这几乎成为八大山人艺术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从右向左展开手卷,画作呈现了一段狭长的景观,由山石、草木、涧潭、荷花构成,这些元素绵延伸展,参差错落,将画面大致划分为三个段落。画作呈现的视角很低,观者仿佛贴着地面,俯察自然世界的微观景致。这种对画面主体细致的观察,也呼应了观者在看画时,对于画家笔触和墨韵的近距离欣赏。由此笔墨,观众得以进入八大神秘隐晦、玄虚清幽的世界。

 

A picture containing indoor, wall, art gallery, picture frame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八大山人在卷尾留下了长段的题跋,书法风格质朴、率真,但书写的内容隐晦曲折,看似通俗上口的歌行文体,实则包含了繁复的历史参照和晦涩的文学典故。展览图录详细记述了对这段文字的考证和解读,剖析了八大前朝遗民的身份处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在《河上花》图卷中,八大早期作品中常见的悲愤情绪被宁静和超脱所取代,深刻的佛家与道家的影响,让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山水诗画的意境中,找到了生命的慰藉和救赎。

 

A picture containing indoor, wall, interior design, ceiling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除了《河上花》之外,此次展览还通过大量的明清珍品画作,从多角度了诠释了“花鸟画”这一主题,其中既包含了宫廷院体和文人士体画的典型,也涵盖了如吴门、常州、扬州、海上画派的精品。再次借用霍兰德·科特评价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的话来说,“若想一脚踏入以小见大的体验,观此足矣。”

 

编辑:袁政

2023年5月18日